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章红雨 来源于:家长学院
9月18日,两部针对初中、高中学生的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在京发布。这两部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组织专家历时3年、22次易稿的《书目》,一经推出便在发布会上引起专家学者的讨论。大家热议,在碎片化、浏览式阅读时代,《书目》的出炉会引起中学生阅读兴趣吗?哪些书更适合中学生群体?
专家学者眼中的中学阅读:
“精神初恋”“心醉的东西”
将中学时期阅读比喻为一个人“精神初恋”的是学者、作家周国平。他认为,中学时期是人生阅读的最好时光,是一个人养成阅读兴趣、习惯和品位的关键期。在周国平看来,中学时期阅读具有恋爱的特点,一是单纯、纯粹,没有利益的阅读;二是带有私密性,有如痴如醉的感觉。
对此,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表示赞同。朱永新说,国内外研究者都把人生中学时期看作是“动荡不安的危险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让中学生“心醉的东西”,他们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而“心醉的东西”,应该是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他们心灵的图书。顾之川认为,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好奇心最强的阶段。成年人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们将会终身受益。
大学教授眼中的“读书经”:
无“功利”不读书?
但现实中,中学生读书状况并不乐观。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调查显示,学生在小学时阅读状况比较好,初二是高峰,之后一路下滑。高中时期除教辅、考试书外,完整地读完几本课外书的人不多。
温儒敏说,语文课本中面向考试的精读课文大于泛读课文,是孩子们不喜欢读书的因素之一。他建议两部《书目》除引导阅读外,还应该帮助一线教师改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方法。
倡导中学生课外读“闲书”也是温儒敏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很多学校不让学生读闲书是不对的。温儒敏对此提出一系列反问:“有些学生读书还要经过语文老师批准,学生怎么可能有兴趣?不动笔墨不看书,累不累?所有阅读都要指向写作,累不累?”
小学教师眼中的课外读物:
像药、像饮料、像粮食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推出两部《书目》的初衷。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不是所有的图书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因此伤害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书目》部分图书导读中附上相关内容视频二维码,也是为了提升中学生阅读兴趣。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翻阅两部《书目》发现,在各自推荐的100种图书中,传统文化图书占有一定比例。如《三国演义》《古文观止》《红楼梦》《诗经选》《唐宋传奇选》《西厢记》《聊斋志异选》《儒林外史》等。对于传统文化图书的选择,李希贵表示,将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经典推荐给中学生,有利于他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养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人格追求。
在应试教育下,中学生该怎么读课外书?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何捷对课外读物打了一个比喻:第一类是像药一样的读物,虽然苦涩但是必须读;第二类是像饮料一样的读物,虽然甜蜜但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第三类是像粮食一样的读物,虽然平淡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此外,针对目前中学生阅读偏重文学图书的现状,温儒敏建议中学生读高中以后,除文学图书外,还是要多读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图书,以扩大自身知识面。
上一篇: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