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原标题:外企继续看好中国市场: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国际论道)
7月30日,为期6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闭幕。本届消博会共展出国内外品牌2800多个,举办主题论坛、采购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数百场,总进场观众超28万人次,各类采购商和专业观众数量超4万人,均创下新高。图为消博会最后一天,法国馆依然人流不断。袁 琛摄(人民图片)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热衷渲染“外资企业正在撤离中国”。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无论是最新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还是目前各国企业在华经营情况以及接下来的在华布局计划,都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对外企的巨大吸引力。
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7月底,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33.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4%,折合1123.5亿美元,增长21.8%。这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投资热土。2020年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42%至8590亿美元,降至15年以来低点。但中国吸引外资却逆势上扬,达到1630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总额比2020年再增20%,达到创纪录的1790亿美元。报道指出,中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经济持续复苏,加上政府推出稳外资举措,吸引外商持续投资中国。
各国商会和企业的最新表态也符合这一趋势。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超七成德资企业、超六成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最新公布的一份对在华欧盟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在华欧企得益于在当地的创新研发,仍将中国视为具有潜力的创新研发基地。中国日本商会7月底发布的第13版《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2年白皮书》显示,对比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业绩陷入低谷的2020年,在华日资企业2021年度的业绩有显著恢复,不仅超出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白皮书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最新版《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况调查》结果称,在华日资企业中,对2021年度营业利润(预测值)的问题,回答“盈利”的企业占72.2%,较2020年度调查结果增长8.7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是自2007年有对比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同时,回答“亏损”的企业占12.7%,较2020年度下降6.8个百分点,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白皮书还称,约五成日资企业将在华累计收益中的“绝大部分”或“一半左右”用作投资本金,用于增强在中国境内的生产和销售等能力。这表明,许多日资企业将在华投资收益用于在华进一步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仍然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7月底,中国贸促会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二季度维持和扩大在华业务规模的外企占比合计达91%。具体而言,18.5%的外资企业表示扩大了业务规模,比一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72.5%的外资企业表示维持了业务规模,比一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普遍看好在华长期发展前景,11.2%的外资企业表示二季度已经增加在华投资。
好到不容错过的机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6月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称,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关键力量。中国的市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集中地之一。同时,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也是激发全球供应链活力的重要引擎。
深谙国际市场的外商不愿错过中国市场,因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7月3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完美收官,效果远超预期。菲律宾《马尼拉时报》评论指出,在本届消博会上,中国市场对国际企业的吸引力再次彰显。塔斯社在报道第二届消博会时也指出,跨国企业、全球知名公司以及年轻品牌都对中国市场的驱动力和海南的营商环境表达了信心。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巨大的中国市场对许多企业来说发挥了“救生圈”“销售火车头”或“新商业模式试验场”的作用。
正如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一份名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报告指出的,“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在中国深度布局。”
上一篇: 【我在中国当大使】“《山海情》鼓舞科摩罗青年”——访科摩罗驻华大使毛拉纳·谢里夫
下一篇: “八一勋章”获得者聂海胜:矢志报国 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