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淇县民俗】婚俗与媒人

分类:鹤壁民间习俗   阅读:

  在中国,千百年来的婚姻习俗是无媒不成婚。
 
  《诗经·卫风·氓》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意思是爱恋中的姑娘告诉小伙子:“不是我一直不嫁到你家去,是你家一直没有好的媒人来提亲”。
 
 
  《诗经·豳风·伐柯》中谓:“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娶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所以后世又称媒人为“伐柯人”,称提亲为“伐柯”,称作媒为“执柯”。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条载:“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即指媒人说亲的活动。
  传说最早的媒人是女娲。据《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禖的活动。另外,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据《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可见,早在上古时期,“媒”在婚姻中的作用就已经必不可少了。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指男女幽会),逾墙相从(指男女私奔),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受到家长和族人的鄙视和轻蔑)”(《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或谓男曰媒,女曰妁。媒人遂成为男女婚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
  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阅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没有经月下老人用红线拴过的,便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到了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虽然媒婆在婚姻中的作用仍旧很大,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中不实的成分越来越多,加上人们对旧的婚姻方式的厌倦和讨嫌,所以,“媒婆”一词是略带贬义的。
  到了民国时期,包括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对旧式婚俗的政府干预开始出现。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也被提倡,甚至有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并像今天的婚检证明一样进行健康检查。在这一整个历史时期,青年男女在婚姻选择与婚礼仪式方面,大胆向“三书”、“六礼”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婚俗挑战。公开自由恋爱,拒绝媒人言婚,反对父母包办婚事。也出现了许多为婚姻自由而奋力抗争的动人故事以及根据这些故事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其实,追求婚姻自由,是人们长久以来的向往。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编造一些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以及野史戏说的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来表现这种向往。而后来众多的争取婚姻自由的文学故事,则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如《小二黑结婚》等。
  建国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明确规定了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这一时期因为人们的思想单纯且生活困难,城里人的婚礼多以开晚会、会餐、茶会以及吃喜糖等形式举行。在农村,一些繁琐婚俗、铺张的婚礼也较少。
  文革时期,选对象首先看出身,讲阶级成分。最有吸引力的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世代工人家庭的子女。在农村,家庭出身也成为考虑和选择婚姻对象的首要因素。举行婚礼,新郎以穿红卫兵服装戴红卫兵袖章迎亲为荣,新娘以能穿上红卫兵服装一起坐永久牌自行车到婆家最有面子。迎亲队伍手拿毛主席语录和红旗,以唱毛主席语录歌为时尚。当时闹新房也以考新娘是否会背“老三篇”、唱语录歌。到文革后期,人们结婚的嫁妆开始注重实惠,新人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
  改革开放以后,婚姻方式日益多元化,婚礼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改建国后单一俭朴的形式,采用传统的、国外的、现代的婚礼形式相结合。花车迎亲,摆酒、旅游和参加集体婚礼的逐渐增多。到了今天,网恋、闪婚、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这也适应了当下越来越多元化的个人价值的认同。
 
  在现今社会中,尽管各种婚俗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一些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各样的婚礼形式不断的被采用。但是,“媒人”这一角色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媒人”角色依然存在外,出现了更多的“媒人”形式:有专职的婚姻介绍所、有专为大龄青年组织的“速配”活动,还有网上婚介、跨国婚介等等。只是这些现代婚介少了许多的热心,而增加了更多的功利。


来源:张峙体著《淇县民间礼俗》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丧葬

    下一篇:鹤壁过年习俗


      相关推荐

    风雅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