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云南彝族村落:直苴村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上述自称中,诺苏、聂苏、纳苏、聂祖在彝语中本义完全相同,因方言差异用汉字表音写出时不同。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其自称简称也通用“尼”、“诺”),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同或相似词汇,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
彝族也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彝族支系普遍都存在宗教仪式主持者“毕摩”,也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彝族古村寨“城子古村”
土掌房为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编辑:www.zgwhw.com)
上一篇: 苗族的风俗习惯
下一篇: 土家族风俗习惯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