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这两年,宋朝题材的影视剧扎堆上播,“大宋文学天团”、仁宗与曹后的政治智慧,一度为大家津津乐道。但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宋朝的对外关系上,会发现,这个王朝的确有些“内强外弱”,打仗屡战屡败。宋朝“重文轻武”成为学界共识。那么,“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如何出炉的?它的弊端,赵氏王朝看不出来吗?又为何没有做出改变?
本期“史说”邀请到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两宋王朝史》和《宋代皇亲与政治》的作者张邦炜,为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宋太祖文武并重
记者:张教授,“重文轻武”是宋朝建国后的国策吗?
张邦炜:五代重武轻文,是个“粗人以战斗取富贵”的时代。当时这类话语颇多:“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朝廷大事,莫共措大商量。”武人得意忘形,文士地位总体较低。
与此相反,宋朝重文轻武,“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形成了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格局。
宋朝“重文轻武”可谓老生常谈。前辈史家大多力主此说。蒋复璁、赵铁寒则将重文轻武称为赵宋王朝的国策。但其中疑问甚多,诸如“这一政策由何人提议,有无经过讨论,何时开始推行”等等。进入新世纪后,争论有增大的趋势。
据我所知,宋朝皇帝从未公开宣称“重文轻武”。史籍上是有“上(指宋太宗)欲兴文教,抑武事”这样的表述,但这句话并不是宋太宗说的,也非宰执大臣说的,而是出自宋代史家的观感。
南宋初,武将势力膨胀,进士出身的起居郎胡寅对此很是不满。他于建炎三年(1129)九月上书宋高宗:“右文左武者,有国不易之道。”史称,“疏入,(宰相)吕颐浩恶其切直,罢之。”“罢之”的理由是所谓“切直”,则表明“右文左武”即使是朝廷的国策也不应广而告之。
文武并用,至迟从西汉初年开始,便成为一种传统的治国方针。与此相抵触的重文轻武,显然是拿不上桌面的。就权谋方略来说,公开宣称重文轻武,有害无益,不利于文臣、武将“协和相与”。一言以蔽之,重文轻武不是赵宋王朝的明规矩,而是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记者:有一种说法,这个“潜规则”从宋太祖时期就开始推行了。
张邦炜: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研究。有学者是断言从宋太祖起便开始重文轻武了。但我认为这并不符合史实。
宋太祖重文,当属不刊之论。从言论上说,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说,他改革科举,废止公荐,推行复试、殿试,又提高进士授官品级,还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诸如此类,都是明证。
但是,宋太祖轻武了吗?宋太祖对武将的确有戒心。他对节度使再三大谈其“为君难”,甚至说:“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官家,即皇帝。显而易见,他最大心病在于武将策动兵变,以至黄袍加身。会不会发生又一次“陈桥兵变”?宋朝会不会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太祖的确为此而焦虑得彻夜难眠。五代后期,策动兵变篡夺皇位的主要不是藩镇,而是禁军。所以,宋太祖受禅后,发生了“杯酒释兵权”和“后苑罢节镇”的故事,将禁军和藩镇的权力都变相收了回来。
以上都是宋太祖防范武将抑制武将的一些做法。但同时,也要看到,北宋初年,南面有吴越小国未曾投降,北面还有北汉等割据势力,出于现实需要,宋太祖也不可能过于抑制武将,他还需要武将替赵宋王朝南征北战。所以,在史籍中我们看到,宋太祖非常信任御边将领,经济上给予边将财赋支配权、商业贸易权、免征商税权,军事上给予边将不经请示自行处置权。
五代时期的统治者都是武将起家,宋太祖本人也是行伍出身。开宝八年二月,王嗣宗与陈识在殿试时争状元,太祖居然叫他们在金殿上用比武的方式决一胜负。结果,王嗣宗因比武得胜,从而夺得状元。这件事既表现了太祖的武人习气,也反映了当时的尚武风气。
再者,以现实状况而论,即便宋太祖想重文轻武,也没有那个条件,因为当时士大夫群体尚待培育。宋初宰相范质、王溥虽是五代进士,但不仅系前朝旧人,而且水平有限。宋太祖“叹宰相寡闻”,指的正是他们。翰林学士窦仪、陶糓学问优博,皆有才名。宋太祖有意拔擢窦仪,而窦仪并无拜相之心。陶糓上进心切,百般巴结,但宋太祖厌恶“其为人倾险狠媚”,常说:“陶糓一双鬼眼”。宋太祖只能长期任用赵普为相。宋初学校未兴,科举未艾,赵宋王朝自身培育的人才尚在成长之中。南宋人叶梦得认为,这正是当时未能重文轻武的原因所在。
所以,宋太祖并没有“重文轻武”,而是文武并重。也正因是文武并重,才结束了五代重武轻文的旧格局,走出了五代乱世。
宋太宗忧心内患
记者:这项“潜规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的?
张邦炜:“重文轻武”格局的真正确立是在宋太宗时期。
宋太宗登基后,先是统一了南方,又消灭了北汉。但燕云地区还在契丹手里。宋太宗两次北伐,想攻取燕云。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
上一篇: 从故宫铜镜看古人如何造镜子
下一篇: 年龄雅称这样描摹人生百年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