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一是要有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得道利民”。司马光在《与薛子立秀才书》中谈道:“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国家所以求士者,岂徒用印绶粟帛富宠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司马光认为,读书要超越一己私利,明大道、求利民。读书既要有高尚的情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明确提出“志者,学之师也”。徐干在《中论》中谈道:“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在这里,徐干提出了学习中志向与才学关系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有的人虽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够建功立业。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二是要培育崇高的道德操守。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是先秦时期关于阅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他认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才会积善成德,见识高明,行为不会出错。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操守、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为学读书方面有不少精彩论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个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五》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四是要善于利用时间。三国时魏国学者董遇在如何运用时间读书学习方面颇有见解。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的读书观,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倡导书要熟读,反复读,读书上百遍,书中之义自然领会。二是“当以三余”。不少人表示,想读书,没时间。董遇提出,读书要抢时间,运用好时间,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五是要有选择标准。读好书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了解和借鉴读好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提出“言有三表”的评价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墨子·非命上第三十五》记载了墨子的一段话: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这里,墨子为我们提出了判断言论、文章和读物是非对错、真伪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要能追根溯本,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第二要能向下考察百姓的实情;第三要能用之于实际,就是把它应用到刑罚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大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为依据,以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普通百姓的直接检验和国家治理的社会效果为准绳,来评价文章、言论的是非对错与真伪好坏。墨子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如何理解评价古代典籍文献,如何选择判断阅读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 那些藏在古诗中的月球“运动”
下一篇: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