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这一代学人,他们耳闻目睹梅兰芳演出《洛神》的盛况,对这部新戏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有切身体会,作为学者,他们也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用学术的方式去同梅兰芳竞争,才能抵消《洛神》戏被当作《洛神赋》的现代解释而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20世纪的这一代学人,是在梅兰芳的《洛神》风行一世并且被奉为戏剧经典的时代压力下,开始进入曹植《洛神赋》的研究的,他们不避重复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短不一的论文,与其说是要贡献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如说是在一种文化焦虑中表态,以凸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者身份。
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始,一个曾经冷寂下去的学术话题被重新提起,直到三十、四十年代,还有舒远隆、黄秩同、詹锳、许世瑛、杨颿、逯钦立、缪钺等学者发表有相关论文。整整讨论了二十年。其中大部分论文都认为《洛神赋》和“感甄说”无关,甚至和“忠君说”可能也无太大关系,也许它只是一个平常的文学练习罢了。
回望这一千多年的历程,如果没有曹植的《洛神赋》,便不会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许也就不会有梅兰芳的《洛神》。若没有梅兰芳的《洛神》,人们对《洛神赋》和《洛神赋图》的解读也许不会如此八卦。不过,若没有梅兰芳的《洛神》,还会有那么多人去认真探讨三世纪曹植的这篇赋和顾恺之的这卷图,会为它们写那么多篇文章吗?
当曹植和梅兰芳的背景最终淡去,永恒流传的《洛神赋图》还在吸引着人们去解读。只是这场解读注定无解。
上一篇: 人类高质量考试,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下一篇: 何以中国 何以不朽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