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趁着皮影戏还未向当代告别之际,您是否愿意看它最后一眼。”这是印在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何泽华名片上最醒目的一句话。
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用自己多年积蓄,他在新年刚刚建成了一家免费民间皮影博物馆。
然而记者刚到这个博物馆所在的宣城市水东小镇时,问及博物馆所在地,当地群众均摇头表示不知。他们对于过去常看的“老玩意儿”已经不感兴趣,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何泽华曾卖出1万多件皮影,用收入的70多万元建造了这座代表了他梦想的皖南皮影戏博物馆。
1
皮影戏,又叫皮影,属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有“世界最古老电影”的美誉,而日本等国家更将其称之为“最古老的动画”,曾得到歌德、卓别林等人的盛赞。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德国柏林博物馆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
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民间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何泽华说,皖南皮影戏起源于素有戏剧之乡之称的安徽宣城,它是400年前皖南发生瘟疫时,由湖北移民带入演唱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皮影戏艺人农忙时种田种地,农闲时就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主要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演岀形式轻装简便,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所以当地人也称其为“一担挑的戏”。一台戏只需4个人,大到容纳2000到3000人的稻场,小到农舍的堂屋都能演岀。
皖南皮影戏以其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流派,流传至今已有9代传人,何泽华就是第9代唯一传承人。何泽华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很有名气的皮影制作和表演艺人,但何泽华说,皖南皮影戏已不大为外界所关注。
2
“以前,逢年过节,以及五谷丰收等喜庆时,人们都会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很热闹啊,我小时记得很清楚,多的时候,都有几千人坐在台下看戏。”何泽华说:“皖南皮影戏早年在中国南方影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皮影制作技艺更是南方皮影的典型代表。”这位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子说到当年皖南皮影戏的辉煌,仍禁不住流露出兴奋。
“不管怎么说,我的兴趣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要把家族手艺传下去的责任感。”何泽华一脸倔强地说,中国皮影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所藏的皮影,都有他提供的藏品。
据何泽华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艺人被淘汰,皖南皮影戏兴衰更迭;进入90年代后,和其他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受到电影、电视等冲击开始衰微。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许多艺人转行另谋生计。进入21世纪后,最年轻的民间影戏艺人年龄也已逾70了,只有零星的影戏班还在艰难地勉强支撑着。
皖南皮影戏生存发展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当记者提出想要观赏一下皮影戏演出时,何泽华为难地说:“只有给几百块钱的赞助才能找到人演出一次,老艺人也要维持生活啊。”能够表演皖南皮影戏的老艺人都相继谢世,据何泽华介绍,5到10年之内,皖南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人们将只能从录像中回忆这份传统的美好。
3
而除了观众市场的萎缩,政策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重视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何泽华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已经批准下来很长时间了,但是经费却一点也没有拿到。
说起缺乏支持,这个40岁出头却已经皱纹深刻的农民一脸无奈:“其实这些都是咱们中国的好东西,我们真希望政府能重视它,一个演出班子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养起来。”目前,何泽华正在为皖南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据介绍已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
何泽华还一心想把在上高中的儿子也培养成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人:“我想教他学学做皮影,还有表演,但是他跟以前我收过的徒弟一样,根本就不感兴趣。做皮影不但要有耐性,还要能吃苦,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受这份挣不了钱的罪。”和很多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一样,如何在年轻一代中培养起新生代,希望依然渺茫。
何泽华依然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苦苦支撑,一间小小的博物馆只能展出一万多件藏品中的冰山一角,他未来的打算是宏大而遥远的:将所有展品全部展出,而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再次出卖这些心爱的宝贝。但对于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何泽华也坦承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走向消亡:“抢救和保存一些东西,但是复兴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新华社记者 朱青)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1月28日08:28
上一篇: [高荷红]满族萨满神歌的程式化
下一篇: [郭超]论嫘祖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