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陈敏捷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关键词] 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灰姑娘;查尔斯·佩罗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5-0020-08
文献回顾:民间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到儿童文学之历程
本文以过去二十余年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出版的“灰姑娘”图画故事书为个案,调查英美儿童文学作家和插图画家对传统民间故事的改编出版情况,讨论其中体现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属于源于口头文学、经改编加工而成的书面作品。首先,我将探讨该研究对象在民间故事发展历程中的位置,以及民俗与文学性民间故事的关系,重点是民俗与童话的关系。
民俗学家已经指出,民间故事诞生之初,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儿童的娱乐或者教育。根据Zipes1991年的一篇著述,数千年前,口头民间故事最早出现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成人间讲述,目的是为了在神秘费解的自然力量面前,建立人际间的公共纽带。西方最早出现的、比较重要的书面童话故事(fairy tale,可直译为“仙子的故事”;因为中文习惯把该词组译作“童话”,而下面讨论的正是“童话”读者对象从成人到孩子的演变,为避免混淆,特把英文注上),是公元2世纪阿普列乌斯用拉丁文所著的《丘比特和普绪客》。此时,故事依旧不是写给儿童的。到了15、16世纪,童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欧洲逐渐兴旺,但是儿童仍然不是故事针对的读者群。直到18世纪30年代,人们才慢慢开始为孩子撰写、出版童话故事,而且每每抱着说教的目的。甚至到19世纪20年代,仍有人怀疑让孩子接触童话是否恰当。(Zipes,1991:xi-xxiii)他们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时民间口头流传的童话充斥着粗俗、性和暴力的成分。
尽管童话被认为不适合给孩子阅读,可孩子早已经是童话故事的消费者。成人之间讲述口头童话的时候,孩子往往在边上倾听。Vos和Altmann分析民间故事对儿童的吸引力时提到以下几个因素:篇幅短小;叙述直白;情节起伏;同时往往重复某一模式若干次;对比强烈;人物性格鲜明。从这些因素看,民间故事非常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和注意力的持久度。童话更是俘获了儿童的想象力。
自从19世纪,民间故事作为儿童读物基本获得认可后,西方社会就一直利用民间故事资源生产儿童文学。我们可以把利用方式归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对故事的改写、配图,派生出不同的版本。另一类是利用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举例来说,安徒生(1805-1875)是采取第二种方式撰写童话的作家中,早期的重要代表;而J.K.罗琳广受欢迎的哈里·波特故事系列也是受益于大量的民间文学元素的滋养。两种方式的差异并不在于创新程度高低,两者的界限也不都是清晰的。有的文学作品会落入两者之间模糊的中间地带,或者同时包含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即针对儿童读者改编民间故事,意味着对一则从民间口头文学收集来的故事,包括可能已经经过前人加工的书面版本,进行文字上的增减改动及插图创作。本文对新版“灰姑娘”故事的个案调查显示,西方作家为孩子改编民间故事的方式相当灵活丰富,不少改编的民间故事寄寓着作家个人或当代社会有意灌输给下一代的道理、信念和价值观。
书面的民间故事可能经过收集者的改动(比如佩罗和格林兄弟都改写了他们从民间收集的故事),也可能被后来的作家所改动,那么它是不是仍然属于民俗学的范畴?Toelken定义民俗有三大性质:本土/当地性、公众性和非正式性。书面的民间故事,尤其是出版物,其生存传播不具有当地性;它是正式的;它的生产过程“通常密切关注广大的、付费的消费市场有些什么需求”。但是Toelken也看到,一些口头民俗“不断地在口头和书面形式之间流动”;成为印刷品不一定意味着“口头民俗业已冻结,从此进入非传统状态(非传统状态指口头民俗通过大批量复制技术得到保存,但丧失动态变化)”,“印刷状态也可能是民俗过程的一部分”。(Toelken,1996)他的观察适用于从民间收集记录,加以文学修改、处理、有时甚至是谬种流传的故事。比如,Cox从民间收集到一个“灰姑娘”的故事版本,在其中发现一个母题(motif)——把其他东西变为马车和仆人——来源于佩罗在《灰姑娘》中的个人艺术创作。(Rooth,1951,Vos和Altmann引于1999)约瑟夫·雅各布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不知倦怠的民间故事收集者。他曾谈到他出版的一则“灰姑娘”故事,“最早源于印度,翻译成阿拉伯文,继而译为希伯莱语,变成拉丁文版,译作西班牙文,以意大利语改编出版,最后变为英文版。”(Yolen引于1977/1982)书写和印刷技术不一定意味着民俗生命周期的终结,即便是口头版的民间故事经过文学改写,也不一定告别民俗的变化动态过程。相反,书面载体可以帮助口头民俗的传播,为本土民俗带来变化,促进民俗的衍变。类似的情形在物质类民俗和风俗类民俗事象中也能找到,表现为地方民俗受大众媒体和全球传播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历史回顾:“灰姑娘”故事和儿童文学
西方很早就开始为儿童和成人改编“灰姑娘”故事。在所有“灰姑娘”故事的改编作家中,佩罗是最有影响的一位。他可能从儿子的保姆口中听到了这则故事,然后根据法国宫廷的欣赏口味加以改写(O'Brien,2003)。结果他的作品成为以后的改编者最青睐的版本。Whalley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博物馆国家艺术图书馆的馆藏中,调查从佩罗的《灰姑娘,或玻璃鞋的故事》改编而来的插图故事,发现从1724至1919年间,一直有新的作品出版(whalley,198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篇: [蔡丰明]上海城市传统民俗文化空间
下一篇: [陈华文]传统童话的文化贡献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