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纽带,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水乳交融的事实,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泉台民间民俗文化交流一直是泉台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源源不断,即使是在两岸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断绝过。
今年泉州元宵海丝文化节上,泉台两地民间艺术家,以高超的技艺,为观众展示了既同根同源又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两岸民俗同根同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两岸民间民俗交流又经过怎样的历程?今日,本文就为您带来相关的内容。
南管戏 整合闽南民俗的传统大戏
如果说到台湾和泉州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就不得不先说台湾的“南管戏”。台湾文献记载最早流行的剧种为小梨园,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渡海来台之浙籍人士郁永河,于其《裨海纪游》中的《竹枝词》记载:“肩披鬓发耳垂,粉面红唇似女郎,妈祖宫前锣鼓闹,侏离唱出下南腔。”乾隆年间吴国翰《东宁竹枝词》则有“第一时行七子班”之描述。由此可知,清朝初年,台湾南管戏曲活动已相当盛行。
南管戏最早由闽南泉漳地区传到台湾,是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七子戏”、“高甲戏”、“白字戏”三种。台湾的“七子戏”源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和“大梨园”,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也就是“小梨园”。
台湾的南管社团组织,遍及全省,全盛时期社团约有一百个团体。在泉州籍乡亲聚居地的鹿港,南管音乐社团分为弦管(洞管)与歌管(品管)两类。鹿港弦管五大馆为雅正斋、聚英社、雅颂声、大雅斋及崇正声等团体。目前,台湾基本没有职业的“七子戏”班,但由业余成员组成的清唱结社,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如台南的南声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斋,清水的清雅乐府,台北的闽南乐府、汉唐乐府、华声南乐社等,以“清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活动,这种清唱的形式俗称“郎君唱”。目前,清唱结社的“郎君唱”是台湾“南管”的代表。其中汉唐乐府、清雅乐府、合和艺苑等少数社团还保留南管戏演出,南声社曾到法国演出,并出版南管CD,获得热烈反响。
现在,这些发源于闽南,流传于台湾的“南管”戏,在台湾高等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形式列为课程。
打七响艺阵 展示闽台男子共同之处
“拍胸舞”是一种具有原始形态的民间土风舞,展示了闽南男子豪放拼搏、诙谐乐观的个性。在台湾,同样有拍胸舞,当地的名称是“打七响艺阵”。
明末清初,泉州人大量移居台湾,“拍胸舞”也传到台湾,演变成台湾的“打七响艺阵”。台湾的“打七响”表演和泉州“拍胸舞”有许多相同之处,表演者的头上都戴着一个用草做的环,表演时也是同样拍击胸膛、肩膀、大腿等处,首先两掌合拍一下,再拍打大腿上侧两下,接着双手交互拍肩、膀两下,再拍前胸两下,叫做“拍七响”。
目前,台湾演出的“打七响”增加了唱“打七响歌”,有简单的配乐,乐器有铜鼓及四管齐等。台湾的“打七响”主要是在喜庆节日活动或迎神会绕境活动。台湾的“打七响”与泉州“拍胸舞”同根同源,关系十分密切,它是大批泉州人移居台湾,把闽南民情风俗、民间文艺传到台湾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泉州地区的“拍胸舞”加强和台湾的文化交流。1996年元宵佳节,曾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的泉州亭店侨乡农民和鲤城三幼教组成的泉州鲤城拍胸舞团,应邀赴台湾参加第一届中华民艺华会。来自印尼、泰国、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各县市三十几个民间艺术团1000多人聚集高雄、屏东,先后参加了盛大的民艺踩街、广场表演、艺术研讨等活动。
1996年3月2日,泉州拍胸舞团精神饱满,穿过50多万人的人墙,进入中心表演区,参加台湾的民艺踩街活动。鲤城拍胸舞团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姿,生动诙谐的表演,赢得了台湾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他们连续表演7个小时,一直演到第二天凌晨三时多,又继续参加在高雄厚柱高山族的广场举行的台湾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他们热情奔放、刚劲诙谐的表演,博得观众的喝彩,主办单位还发给他们优秀表演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网易 2007-03-05 02:5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信丰手端木偶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朱霞 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农业科技成就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