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张建世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要: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一直处于活态流变之中,表现出兴盛、变异、衰退等不同类型,主要动因在于民族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消费在现代社会多种力量影响下发生了不同变化。特色消费群体对民族特色工艺品的需求,是这种民族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针对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不同类型的流变,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民族传统工艺遗产;活态流变;民族特色工艺品;少数民族;四川;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生态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保护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1BMZ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作为公约缔约国,开始实施“非遗”保护工程。为了检验“非遗”保护工程的实施效果,以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工作,不少学者针对“非遗”具体项目的现状进行了专门实地调研。2011年初,笔者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文化生态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保护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将“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列为调查对象进行专题研究。这六个项目都是四川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国家级传统工艺项目。其中,“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是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通过相关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这些民族传统工艺遗产出现了变异、兴盛、衰退等不同类型的流变。同样是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为什么会出现反差很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非遗”保护措施是不是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本文以2013-2014年实地调查材料为主,以凉山彝族漆器工艺、布拖彝族银饰工艺、德格藏族雕版印刷工艺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非遗”保护提供新思路。
事实上,包括民族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活态流变之中。在笔者看来,要全面深入认识这种活态流变,必须同时综合考虑这种变化背后的动力因素,不仅要探讨原料、工具与加工技术、产品的各种变化,也要探讨工匠生产经营的变化,探讨产品消费习俗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封闭的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传统工艺遗产有着更为复杂的影响,如国家的相关政策(“非遗”保护和其他政策)、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经济发展、现代技术、交通状况、旅游市场、学者研究、媒体报道等。这些外在力量交织在一起,对民族工艺产品(民族传统工艺的物化凝聚)的生产经营与消费产生不同影响,民族传统工艺遗产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变化。
一、变异:凉山彝族漆器工艺的活态流变
(一)产品的生产经营
凉山彝族漆器的生产经营,农村和城镇不同。以前的漆匠主要分布在喜德县的阿普如瓦村和美姑县的候古莫村。“人民公社”时期,喜德县米市区依洛公社依洛大队组织了阿普(即阿普如瓦)生产队的四名漆匠生产漆器。“文革”结束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漆匠们开始单干,从此迎来了阿普如瓦村漆器生产的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最为兴盛时,阿普如瓦村很多人家都在生产传统漆器。每到赶场,米市街上到处都有阿普如瓦村卖漆器的人,购买的人也很多。1993年以后,制作漆器的木材日益匮乏。1998年天然林禁伐以后,传统漆器生产的原料木材更为紧张,加上交通不便,销售利润低,慢慢就没人生产漆器了。美姑县候古莫村以前也有几人生产漆器,后来逐渐减少,21世纪以来只剩一家漆匠,延续至今。
城镇的彝族漆器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时,凉山州主要有三家企业生产漆器:位于昭觉县城的昭觉县结盟民族工艺有限公司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位于喜德县城的凉山民族工艺公司,成立于1982年,为国营企业;喜德县林场民族工艺厂,成立于1992年,为私人承包的漆器作坊。上述三家企业,开始都生产传统的土漆餐酒具,后来为增加利润,迎合市场的需要,逐渐以生产化学漆的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以生产土漆的彝族餐酒具为辅。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实施,体制改革的推行,使集体和国营两家企业在2001年后短短几年间相继垮台。之后,昭觉县的一些漆器工匠到西昌开办私人漆器作坊,喜德县的一些工匠则在喜德县城开办了私人漆器作坊,原本为私人作坊的喜德县林场民族工艺厂一直延续下来。从此,进入私人作坊生产漆器时期。到2013年,凉山州首府西昌已有七八家生产漆器的厂家(作坊)和几家单干户,他们主要生产旅游工艺品等化学漆漆器,生产土漆漆器的人很少。在喜德县城,有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原喜德县林场民族工艺厂)、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喜德县阿普如哈彝族漆器厂3家小厂和7家单干户。除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基本生产化学漆漆器外,其他的基本上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生产化学漆的旅游工艺品(也有用化学漆生产传统餐酒具的情况),另一方面生产土漆的传统餐酒具。
传统凉山彝族漆器都用土漆,而且用的是生漆,与汉族很多地方用熟漆不同。生漆能耐酸、耐热、防腐,故此可以髹饰餐酒具。凉山彝族漆艺最重要的变化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昭觉县结盟民族工艺有限公司用化学漆抛光,进而用化学漆髹涂。与土漆相比,化学漆不仅价格低,且工艺简单。于是大家竞相采用,愈演愈烈,现在已经是以化学漆漆器为主了。传统凉山彝族漆器主要为木胎,所用木料基本为野生的杜鹃木、桦木、白杨木。随着国家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实施,漆器生产只能另寻原料。现在主要用的是梨木。此外还有用胶合板的、树脂的、塑料的、竹胎的。
传统土漆漆器加工技艺(底胎工艺从略),需先制漆,然后在漆器的底胎上刮漆灰,涂黑色底漆两三道,每涂一道漆都需在专门的荫室阴干并打磨。漆底胎制作好后,再用自制的漆刷和各种彩绘笔,沾红(土漆加银朱)、黄(土漆加石黄)色漆在黑色的漆底胎上彩绘各种图案。同样,彩绘后也需放入荫室阴干。现在凉山彝族漆匠也有人在生产土漆漆器,加工技艺大致如此,虽有小的变化,但没有根本的差别。而化学漆的加工技术则与之有根本的差别。现在漆匠生产的化学漆器,是直接将商店购买的化学漆涂在漆器底胎上,晾干即可。红、黄色漆是在清漆(无色的化学漆)中加红、黄色的广告色,虽是手工绘图案,但涂漆技术与全国各地涂化学漆的技术是一样的。
总体上看,几十年来作为观赏用的工艺品漆器在增加,实用漆器在减少,现在已经是以工艺品的漆器为主了。漆器的种类、造型变化很大,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传统的作为实用器的漆器,如传统造型的酒壶、酒杯、钵、盆、盘、木盔、勺等,仍为实用器;一类是对传统漆器进行改装、变形,作为观赏用的工艺品,如将酒壶、酒杯等漆器缩小,包装成礼品盒(多作观赏用,少数作为实用器)等;一类是凉山彝族传统漆器中没有的器物,如漆啤酒杯、水杯、花瓶、笔筒、果盘、糖果盒、首饰盒、六方盒、腰盘、手镯、茶杯、茶碗、围棋盒、烟灰缸、圆挂盘、方挂盘、笔筒、各种新式餐桌、汉式碗、藏式碗、酥油茶筒、漆画、漆彩绘的牛羊头角、漆玩具等,不胜枚举。总之,漆器工匠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顺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断创作一些新产品,以拓展市场。
(二)产品消费
新中国成立前,餐酒具等漆器一直是凉山彝族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的器物。新中国成立后,大量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陶瓷器、搪瓷器及后来的塑料制品进入凉山地区,导致漆器消费持续减少,对以餐酒具为主的漆器生产造成巨大冲击。随着陶瓷、搪瓷、玻璃、塑料等工业生产的餐酒具价格持续下降,漆器使用者越来越少。餐酒具等漆器又大、又重,大多还有高圈足,使用、洗涤确实不太方便,也是导致漆器使用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虽然传统漆器的使用在减少,但一直也有人在用。
凉山彝族漆器造型独特、色彩艳丽,特色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凉山彝族漆器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工艺品。90年代末期以来,凉山州旅游业迅猛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游客等外来人员大增,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刺激了疲软的漆器消费市场。当作礼品的旅游工艺品,一部分送给了当地彝族,其余大部分到了其他民族以及外地人手中。这些人主要是将漆器作为工艺品加以欣赏,改变了漆器的实用用途。旅游者购买彝族漆器,更多的是看重其造型、图案、色彩和价格。面对这样的购买者,漆匠也更加注重漆器的造型、图案、色彩和价格。除了迎合观赏的需要外,价格也要低廉。漆匠们为了赚钱,只有降低成本,于是大多采用化学漆抛光,甚至直接使用化学漆髹涂。土漆漆器与化学漆漆器的差别一般人难以区分。若从观赏的需求出发,人们也不太关心是否是土漆漆器。于是化学漆漆器的生产越来越多,旅游工艺品的需求无形中成为漆器制作工艺变异的重要动因。
2007-2008年,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相继成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的宣传报道随之大增。为了强调保护,当地还认定了凉山彝族漆器省级、国家级传承人,组织了各种有关的展销活动。基层管理者(凉山州和喜德县)认为漆器工艺是当地值得自豪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提高本地的声誉。现在,在凉山州首府西昌及喜德、昭觉、布拖等县城城镇和公路边村庄房屋的墙壁上,随处可见漆器图案或漆器的变形图案。在一些彝族文化活动中,漆器图案也是随处可见。另外,还会看到很多相关的宣传、介绍、广告。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凉山彝族漆器字样,可看到很多资料和照片。凉山彝族漆器工艺成为“非遗”后,进一步促进了旅游工艺品的消费。在成为“非遗”前,凉山彝族漆器工艺已经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后来的自上而下的“非遗”保护力量与漆器工艺场域中已有的促进力量相比,权重不大,没能改变其发展方向。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仍大体沿袭此前的生产、消费格局,土漆、化学漆两种漆器仍在凉山彝族漆器的名义下生产、销售。由于大量化学漆漆器以彝族漆器的名义销售,冲击了传统的土漆漆器,扰乱了市场,事实上不利于传统土漆工艺的保护。西昌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制订了《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标准规定餐具、酒具等食用餐具坯胎必须为木质,漆器上的装饰须为土漆、银朱、石黄等天然原料手工绘制。凡使用塑料胚胎生产、化工原料绘制的均为假冒伪劣产品,不准其生产销售。遗憾的是,《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未能很好执行。化学漆器的生产、销售是在当地逐渐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能完全否定。由此,需要对化学漆器和传统土漆漆器进行明确区分,不要让化学漆器冲击了传统土漆工艺。
由上观之,凉山彝族漆器的生产和消费看起来很兴旺,但已经形成了化学漆器为主,传统漆器次之的格局。化学漆工艺与传统土漆工艺相比,不仅原料不同,而且加工技术也不同,有着本质的差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学漆漆器与土漆漆器都用凉山彝族漆器的名义销售,混淆不清,难以区分。毋庸讳言,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已经发生变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篇: [周帆 黄守斌]侗戏——柔性的力量
下一篇: [唐钱华]身体、命位与根骨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