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杜金林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域,全省世居少数民族有苗、侗、布衣、水、土家、彝、仡佬、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8%。千百年来,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其繁衍过程中,孕育并保持着丰厚的传承文化和传承文明。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艺术,与民族服饰、语言、风俗等,一齐融入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贵州世居少数传统民居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倘若不进行抢救和保护,将给中华文化带来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贵州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有着鲜活的建筑艺术和特色,它记录着融入中华大家庭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企盼,也记载着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的家园梦。
(一) 苗族传统民居。
苗族,源于古代的“九黎”“三苗”和“南蛮”。贵州苗族主要居住和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和贵阳地区。绝大多数居住在山区, 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木质楼房,木质本皮或小青瓦盖顶,木柱作柱,木枋为梁,木板为壁,因房屋一边建于高地或水边,而另一边临空而建,其下以柱支撑,成“吊脚”样式。所以俗称“吊脚楼”。苗族民居造型别致精美,与美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二)侗族传统民居。侗族自称“甘”,源于古代“百越”族系,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分“北侗”“南侗”两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民居与当地汉族 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 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南侗地区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干栏式吊脚楼。楼下作猪圈,楼上起居室。不少侗族民居以杉为柱,杉板为壁,沙皮为瓦。极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南侗民居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鼓楼建于侗寨活动中心,造型别致,是侗寨特有的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木质寨门或似牌楼、凉亭、长廊、花桥,虽然不是民居,却是以民居为主要载体的侗寨不可缺少的。
(三)布依族传统民居。布依族一般认为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在族源上与壮族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布衣族最多,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贵阳、安顺等地。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居住,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吊脚楼楼地圈牲口,堆杂物, 楼上住人。花溪、龙里、平坝、镇宁等地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衣山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四)土家族传统民居。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即本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重庆、四川毗连地带。贵州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以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土家一般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五)水族传统民居。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有其特有的文字,称为“水书”,在贵州主要分布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民居一般为干栏式建筑。.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 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水族民居内部一般分为三层,楼板以下为“地层”顶棚以下为楼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地层一般为牲畜圈及杂物间,楼层主要是储藏层,中间层为住宅的空间。以三开间而论,明间为堂屋,其余次间为卧室,并在次间中的一间设置火塘。水族民居具有简洁明快,自由豪放的风格。单体建筑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院落组合,这就使建筑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在水族民居中,一般都是四排三间或三间搭两厦的构成为基础,通过开间的增减和剖面富于弹性的变化来形成的。这样的建筑在空间功能的处理上,完全得到自由,充分体现了水族民居的优越性。
(六)彝族传统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在我省主要分布在六盘水、毕节地区。彝族多居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为分散。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来,彝族民居可以分为瓦房、土掌房、散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居室内,正房为堂屋,左侧有常年不息的火堂,俗称“锅庄”,正房两侧房间为卧室。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圈。
(七)仡佬族传统民居。仡佬族是贵州历史上最悠久的土著民族,是我国古代濮和僚的后裔,现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多数分布在我省的黔西南、黔南、黔西北、黔东北和黔北地区。居住在黔中地区的仡佬族,其民居与附近的布衣族和汉族“屯堡人”大同小异。房屋多为石头建筑。石头奠基、石块砌墙、石板盖顶,房屋内部构架为木结构。居住在黔西北的仡佬族,房屋多为木结构、茅草土坯房,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居住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酷爱建干栏式“翘角楼”。正房三榀三间,明间有一“吞口”,正屋一侧加建厢房,厢房都是两层,多为吊脚楼。居住在黔北一带的仡佬族民居,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篾条墙,粉刷白灰,清爽明快。
(八)瑶族传统民居。瑶族是有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形成的民族,有红瑶、花瑶、盘瑶等390种之称。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江西六省区。贵州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地区。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8-7-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格萨尔千幅唐卡”迎奥运
下一篇: 泸沽湖:16年旅游开发的是与非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