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杨利慧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导游们人手一份导游词底本,但在实际工作中,她们并不完全依赖该底本。她们对底本的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找的资料,对底本文稿进行书面的补充和改动,比如导游岂佳佳给我看她的那份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补充文字,她解释说“这个导游词(底本)全部都是精缩的,都是精炼整理了的,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还要专门拿出来找;别人(游客)问到的地方,也需要解释,比如说这个人是谁,姓什么、住哪里等,都要自己去查阅”;第二,主动在生活和工作中搜集相关知识,充实丰富自己个人的“语料库”(repertoire)。她们的知识来源不受媒介的限制,书本、网络、游客、乡里的长者甚至一道工作的同事,都是她们汲取信息的有效源头。按照王艳茹的说法:“她们的神经都很敏感,她们的触角无孔不入,只要有关于女娲的信息她们是从不放过的。(比如)景区有很多作小生意的商贩都是周边村镇的百姓,他们在娲皇宫呆了二三十年了,经过、看到的烧香还愿以及所谓灵验的事例很多,因为是亲身经历,说起来很传神”,导游们经常听,也在解说过程中不断将鲜活的经验补充进去。当我问“你喜爱讲的这些神话是从哪里看到的?书上吗?”时,导游张亚敏回答说:
书上啊,我们也会看书,查电脑,找一些资料。还有就是一些老人告诉我们的。我们去村里的时间不多,一般会和对女娲比较了解的老人聊天,经常去跟他们聊,结果就会听他们讲一些神话故事。除此之外,游客其实也是我们的老师,游客有的时候也知道很多东西,有的时候也会跟我讲一些。这个不会就不会呗,我不知道的话,就学习,这无所谓的。游客懂得挺多的。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创造性贡献,是导游在实际解说过程中,会根据情境和游客的需要而主动调整叙事内容和策略,体现出“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的表演特点。
比如导游的讲述往往密切结合眼前的情境而展开,一般不会无边无际,过于游离散漫。尽管娲皇宫景区的大多数景点都与女娲有关,但是导游们通常并不会在每个景点都讲述女娲神话,相关神话的基干情节一般会在补天广场的娲皇圣母雕像基座的浮雕前一带而过地讲给游客,更详细的故事讲述则发生在娲皇阁的造化阁和补天阁内,面对女娲造人和补天的雕像或是四周的壁画而讲解,体现出很强的“情境化”的表演特点。这个特点,笔者在对河南淮阳太昊陵里导游讲述伏羲创世神话进行考察时,也有类似的发现——那里的神话讲述也主要是在庙里刻绘的伏羲功绩的浮雕前讲述。情境化表演的另一个表现,是导游们会根据情境,选择不同的讲述内容和文类。张亚敏说:上山朝圣时,解说一般比较正式、严肃,介绍的知识比较正规;下山的时候就比较轻松,可以说说野史或者笑话。
与日常生活中神话讲述的听众不同,导游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来自社区外部的游客(当然有时也有少数本地人出资请导游做详细的讲解),因此导游的表演带有明显的“以游客为中心”的特点:他们会根据游客的兴趣、身份和疲惫程度等的差异,主动调整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叙事策略,比如讲还是不讲、讲的内容的深浅、语言的通俗程度等等。用张亚敏的话说:
我们讲完一个神话之后,游客可能就会说“接着说,接着说”,肯定他们也挺喜欢的呀。如果说他想听个有趣一点的事儿,我就会给他讲讲一些野史性的东西;他并不完全知道的话,我就具体地讲讲,既然游客提出来了。
杨:这里不太提倡讲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故事,对吧?
张:这是需要解释解释吧。……如果游客不提出这个问题的话,我可能就不讲,就直接略过去了。但是如果游客继续追问的话,那我还是会讲一讲的。很多时候一般一句话带过,就在伏羲庙那里。走正常的道路的话,一般在补天广场会有这样这句话。
导游岂佳佳的做法也是这样:
杨:你看到这些壁画,是一个个给大家讲呢?还是笼统地讲?
岂:这看情况,要是游客感兴趣的话就讲,如果听累了,就不讲。
杨:那你每次讲这个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都是一样的内容吗?还是说也会有变化?
岂:不太一样的。
杨:那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岂:因为有时候讲出来的内容就比较好理解一点,有时候又比较深一点。我喜欢每天都讲不一样的内容。
申金如(地方学者):我觉得啊,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要采取不同的讲演。这个老百姓,可能就会讲得比较通俗易懂;这个资历深一点的,你就要讲那个高深一点的,有礼有节的。是不是?
岂:嗯,对的。不同的讲解场合,不同的对象,(讲解)有时多,有时少,有时快,有时慢,所以每次都不太一样。主要的区别还在于,一个难,一个浅,语言上、内容上,有时复杂一点,有时简单一些。
由此可见,导游的表演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情境和游客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其叙事内容和策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威廉·斯迈斯]华盛顿州的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
下一篇: [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