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王彦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渠道、制品内容、形式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一方面拓展了技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马尾绣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但我们不应该夸大这种削弱的消极意义,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传承状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马尾绣;水族
中图分类号:F7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17-06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文化遗产表现出了更多的反思与自觉,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们的目光由物质性的、有形的、静态的遗产,延伸到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动态的、记忆的遗产,显示出当代人对历史文明整体的认识向前迈了巨大的一步”[1].作为文化遗产的大国,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这一公约,并于2005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国家的高度确立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2011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以法律的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随着“非遗”项目普查与申报工作的展开,各地先后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调拨人力、物力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各地的展览、展示、演出活动络绎不绝,围绕“非遗”主题的各种大型节会此起彼伏。①在文化遗产领域形成了“全民非遗”的态势,这一态势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各级政府。
我国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地位是由最初确立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②工作原则所赋予的。在这一工作原则下,政府全面参与了“非遗”保护的各个环节,直接构建了我国的“非遗”保护体系。各类“非遗”被纳入这一体系之中,其传承发展的情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非遗”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技艺也自然进入到这一进程之中,开始了“非遗化”的传承发展道路。本文以水族马尾绣技艺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时间节点,考察这一技艺在政府主导的保护工作体系下的发展现状,试图探讨在“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发展之路。
一、“非遗”前的马尾绣与水族传统生活
水族马尾绣因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其主要流传地为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中和、水龙、廷牌、恒丰、塘州、阳安等地[2].马尾绣的独特材质和工艺使其作品饱满清晰,呈现出特有的浮雕质感,华贵稳重的配色、大气流畅的线条、饱满神秘的纹样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其流传地区,马尾绣是人们服饰及各类生活用品中的主体装饰,包括女性围腰的胸前绣片(也称为胸牌)、绣花鞋、绣花背包、童帽、背带、枕头、被面等。人们认为在衣服上装饰马尾绣的各种吉祥图案,可以“保佑外出赶场、走亲戚、做活时一切顺利,天黑也不怕,哪怕是带着这些图案的衣服放在一边,只要能看见就能护佑自己”,背带上装饰马尾绣 “把孩子放在一边或背上外出时就可以保佑孩子,不怕虫、安全、聪明、不生病、不胆小”,孩子长大后,“把背带留在家里也可以继续保佑孩子,还可以传给孙子”,马尾绣的花鞋会“保佑穿着的人走路快、脚不痛、身体好,穿着去干活,保佑顺利,有好收获”.③
水族的聚居区江河溪流交错,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坝、河谷和山脊,人们多依山傍水而居,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资料以自给为主,缝衣绣花曾是女性们的必修课,而马尾绣更是女性在出嫁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工艺的好坏是当地评价女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在这种环境和认知下,一代代的水族女性自小看着长辈们刺绣、缝制,自然习得了工艺中的各个环节,记取了历代传承的纹样配色。心灵手巧的女孩,在十几岁时就可以独立完成繁复而精美的马尾绣背带,她们的作品率真而充满生命力,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世代相承的文化积淀。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外来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输入,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商品极大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工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动摇”[3],自制的民族服饰渐渐被方便购买且价廉的成衣替代,女性不再把学习马尾绣技艺当作必然,和许多古老的工艺一样,马尾绣的需求减少,原本有限的本地市场进一步缩小,随着老艺人的辞世,制作技艺曾一度出现了断层,马尾绣的自然传承严重衰落。
二、“非遗”后的政府介入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三都申报的水族马尾绣名列其中。自此,“非遗”的概念逐渐为当地各界了解和接纳,保护和利用好“非遗”也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重要决策,三都县作为‘两高’进入黔南州的南大门,交通得到改善的同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要想抓住这一契机实现兴县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前提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以马尾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的关键环节便在于传承。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机构和政策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作用,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作为某一地域的权力部门,地方政府的认知与决策对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兴亡起着关键作用。
2008年,三都县成立马尾绣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民间艺人培训五年发展规划》,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扶贫办、民宗局、经贸局、旅游局 、文广局、文联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明确了“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弘扬水族马尾绣工艺,全面提高马尾绣制作水平和营销能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马尾绣制作民间艺人”④的指导思想,表现了当地政府对本地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
(二)培训班成为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
2007年至2011年,三都县每年都会举办马尾绣培训班,其中既有普及型的“农村水族妇女马尾绣技术培训班”、“马尾绣乡土人才培训班”,也有针对技艺能手的提高型“能工巧匠马尾绣高级培训班”.
普及型培训招生,自由报名,基础不限,旨在提高马尾绣技艺传承的广度。从近几年的培训情况来看,当地妇女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以“2010年水族马尾绣乡土人才培训”为例,该培训共在中和镇妙良村、三洞乡乔村、板龙村、水根村、水龙乡政府、廷牌镇政府、塘州乡安塘村等地设立了七个培训点,学员总数达529人,开设了水族发展史、水书文化,马尾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马尾绣市场需求分析和价格因素,马尾绣制作工艺,马尾绣图案设计,马尾绣原料的挑选和色彩搭配,旅游商品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马尾绣创业店面的设计和销售等八门课程,考虑了民族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关联。全部课程由本族教师双语教学,并为每位学员免费提供记录本、绣花丝线和家织绣花底布等学习资料⑤。
提高型培训重点选拔基础较好的水族女性,以加强马尾绣技艺传承的深度,比如,2008年7月的“能工巧匠马尾绣高级培训班”,其学员主要为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从事马尾绣五年以上的技艺能手;2009年,县里组织10名马尾绣民间艺人赴云南楚雄、大理、丽江等地进行为期六天的实地考察学习。深度的培训为技艺能手们开阔了视野和思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编辑部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篇: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下一篇: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