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虞云国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通过《水浒传》,高俅凭着球技平步青云,已尽人皆知。实际上,与他同朝的李邦彦,也是“善讴谑,能蹴鞠”的浮浪子弟,宋徽宗让他做到宰相,官做得比高俅还大,他牛逼道:“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都城百姓都唤他“浪子宰相”。
这些都是极端之例,苏州举子李璋才气过人,一次与人踢球,误将一良家妇女头上的冠梳击碎,告到官里。知州说:你自称举子,就以此为题,作赋一篇吧。李璋出口成章:
偶与朋游,闲筑气毬。起自鄙人之足,忽升娘子之头。方一丈八尺之时,不妨好看;吃八棒十三之后,着甚来由。
知州听了大笑,放他回去。即便旧党领袖司马光,在诗里议论踢球也颇通达:
东城丝网蹴红球,北里琼楼唱《石州》。
堪笑迂儒书斋里,眼昏逼纸看蝇头。
取笑那些迂儒,只知镇日价眼贴着纸看蝇头小字,还不如围起丝网在东城踢一场足球,调剂一下更合适些。
据《东京梦华录》,开春以后,开封城内“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踢球俨然成为都城民众热捧的体育活动与赛事,参赛双方也都在乎胜负,“其胜也气若雄虹,其败也形如槁木”。话本《钱塘梦》也说,南宋临安“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城,更有一答闲田地,不是栽花蹴气毬”。据《梦梁录》,临安有一家名叫“黄尖嘴蹴球茶坊”,看来是专供球员或球迷们喝茶聊天的。
宋元时代的踢球套路
自实心球改用气毬以后,蹴鞠活动就分为两类(这种情况应始自盛唐以后,但唐代文献有限,本文遂以宋元为主):一是不设球门的散踢气毬,称为“白打”;一是设有球门的对抗赛,称为“筑球”。但无论哪类,踢球者的双手都不能碰球,须用足、腿、膝、肩等部位接球、定球或击球。另据《齐东野语》引隐语说蹴鞠,“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乐”谐音“落”,结合《水浒传》说高俅那“气毬一似鳔胶黏在身上”云云,也说明宋代蹴鞠以球落地为失分。
白打不设球门,只要带上球,找一块平坦空地,就可开踢,在盛唐以后就广受欢迎,屡见唐诗吟咏。原先只将两人对踢(也称“二人场户”)叫作“白打”,三人角踢(也称“三人场户”)叫作“官场”,后来把一人独踢(也称“一人场户”)至十人轮踢(也称“十人场户”),都唤做“白打”。
“一人场户”乃个人表演,对球技要求特别高。据《蹴鞠图谱》说,球员“直身正立,不许拗背。或打三截解数,或打成套解数,或打活解数。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虽擅场校尉,千百中一人耳”。《水浒传》里说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就是写他使尽浑身解数的一人场户的出彩表演。
所谓“解数”,指踢球过程中由不同花样动作组成的套路。而“三截解数”即指上截解数、中截解数与下截解数。凡以肩、胸、背、头、面部顶球或定球的套路称上截解数,《蹴鞠图谱》载有“大过桥”、“斜插花”等三十余个上截套数的专用术语。凡以膝、腰、腹部顶球定球的套路称中截解数,《蹴鞠图谱》载有“巧膝蹬”、“下珠帘”等术语七个。而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踢球定球的套路称为下截解数,《蹴鞠图谱》也有“凤衔珠”、“鹅插食”等十八个专业用语。《蹴鞠图谱》罗列了十一套成套解数,每套下注明套路动作数少者三个,多者达十二个。《蹴鞠图谱》另附“坐地解数”,列举的术语有“脚面住”等下截解数与“大过桥”等上截解数,唯独没有中截解数,推想应是坐地表演,人体中截部位无法运动之故。
二人场户即两人对踢,可以是高手训练辅导子弟时的对踢,也可以是两位高水平球员的竞技表演,还可以是一般消闲的双人对踢。有各种踢法,其一是双方对踢,但每人接球后都要先定住球,再回踢给对方,由于踢两次,才叫作“打二”;其二是没有规定限制的双方对踢,原先这才叫“白打”;其三是一方单用脚挑球,对方则可用任何部位回球,叫作“挑踢”;其四是双方都可用任何部位踢出各种花样的动作,这叫“杂踢”。还有一种二人场户的踢法,锻炼双方控球与传接球的技能,即两人相距三开间对立,各以一球相互接发球,两球在场如同日月往来穿梭,雅称“日月过宫”。
三人场户是三人角踢,也称“官场”。除一般情况下三人娱乐,也常用于高手陪练子弟的场合。上场三人立于正三角尖的位置上,由一人当头,称为“出尖”,出球时既可踢一脚,也可连踢两次,控球方可随意传球给任何一方,号称“三不顾”。
二人场户
三人场户
以上三种白打,已经踢法变化多端,球技美不胜收。《蹴鞠图谱》说:“其他如四人场户名火下,五人场户名小出尖,六人场户名大出尖,七人场户名落花流水,八人场户名凉伞儿,九人场户名踢花心,十人场户名全场,俱是巧立名色,错乱喧哄”,故不一一赘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2017-11-18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篇: [乔晓光]作为纸文明传统的中国剪纸
下一篇: [方李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