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文化教育名站
  • 中国时尚文化网
  • 中国时尚休闲网
  • 幸福教育网
  • 幸福智库
  • 家长学院
  • 关于我们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用文化为休闲产业赋能

栏目导航
  • 关于我们
  • 动态
    • 旅游民俗文化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民俗
    • 中国民俗史话
    • 中华民俗礼仪
    • 中国民俗趣谈
    • 中华姓氏文化
    • 中国民俗信仰
    • 中国民俗禁忌
    • 中外婚俗文化
    • 中国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时尚
    • 中国传统服饰
    • 中华民居
    • 中华文脉
  • 休闲
    • 中国古代休闲文化
    • 文化休闲产业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政策法律法规
    • 国外民俗趣谈
    • 旅游出行知识
    • 时尚休闲文化
    • 国际交流
  • 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
    • 国外传统节日
  • 生肖
    • 中国生肖文化
    • 星座文化
  • 饮食
    • 中国饮食文化
    • 国外饮食文化
  • 工艺
    • 刺绣
    • 年画
    • 风筝
    • 漆器
    • 泥人
    • 绸伞
    • 灯笼
    • 草编
    • 扎染
    • 皮影
    • 木雕
    • 紫砂壶
    • 中国结
    • 提线木偶
    • 剪纸艺术
  • 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外国民间故事
  • 神秘
    • 中国周易文化
    • 中国风水文化
    • 中国宗教文化
    • 苗族巫蛊文化
    • 国外神秘文化
    • 中国性文化
  • 百科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学习力教育知识
    • 教育名家
    • 艺术百科
    • 生活百科
    • 教育百科
    • 其他百科
  • 动态
    • 旅游民俗文化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返回首页
  • 民俗
    • 中国民俗史话
    • 中华民俗礼仪
    • 中国民俗趣谈
    • 中华姓氏文化
    • 中国民俗信仰
    • 中国民俗禁忌
    • 中外婚俗文化
    • 中国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时尚
    • 中国传统服饰
    • 中华民居
    • 中华文脉
  • 休闲
    • 中国古代休闲文化
    • 文化休闲产业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政策法律法规
    • 国外民俗趣谈
    • 旅游出行知识
    • 时尚休闲文化
    • 国际交流
  • 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
    • 国外传统节日
  • 生肖
    • 中国生肖文化
    • 星座文化
  • 饮食
    • 中国饮食文化
    • 国外饮食文化
  • 工艺
    • 刺绣
    • 年画
    • 风筝
    • 漆器
    • 泥人
    • 绸伞
    • 灯笼
    • 草编
    • 扎染
    • 皮影
    • 木雕
    • 紫砂壶
    • 中国结
    • 提线木偶
    • 剪纸艺术
  • 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外国民间故事
  • 神秘
    • 中国周易文化
    • 中国风水文化
    • 中国宗教文化
    • 苗族巫蛊文化
    • 国外神秘文化
    • 中国性文化
  • 百科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学习力教育知识
    • 教育名家
    • 艺术百科
    • 生活百科
    • 教育百科
    • 其他百科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中国民俗研究

[罗杨]民族民间文化的处境和抉择


作者:罗阳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任何一种民族民间的文化都是与本民族的独特的生长生存环境相应而生,都要根据本民族的需要进行自己的价值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才能加以价值的确定。扬弃什么是各民族自己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己独特的历史、地域、风俗、习惯、宗教等各种作用的成因,其情况也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高级与低级、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进行分类。其中,符合人类共性的美好部分要弘扬光大,有些不符合人类共性的部分应加以剔除。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它既是能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又有不适应、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方面。我们不能认为中华文化可以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儒雅的、纯正的、善良的、勤劳的、勇敢的、高尚的、优美的、古朴的、豪放的、婉约的、亲情的、温馨的、诗意的符合人性的部分,那些一切充满亲情、人情、友情、乡情、公正、公平、民主、自由、良知、人文、人道、诗意、理想的东西,不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精神,还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力量,庄子的“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绿色思想,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气度,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精神,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视野追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气魄,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态度,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哲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正义事业的牺牲精神,都可经过我们的重新阐释,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参照。

不可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专制的、狭隘的、虚伪的、暴力的、孱弱的、保守的、麻木的、畸形的、教条的、僵死的、非诗意的等等不符合人性的部分,像中国古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教条,还有“守寡”、“阉割”、“沉潭”等旧的文化习俗,都扼杀了人的生存权利,都是违反人性的,绝不能吸收。吃人的“礼教”,违反了人的起码的生物性需要,违反了人性的绝不能吸收,不能因为是本民族的就视同珍宝。虽然它是符合本民族文化的,但它是糟粕就应毫不犹豫地给予抛弃,绝不能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旧东西死灰复燃,对看风水、占卦、求神弄鬼的迷信旧俗绝不能视而不见,对包二奶、嫖娼、宿妓、卖淫的腐败风气绝不能听之任之。

洋为中用,融会创新,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部分,为我所用,融会创新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把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性。如果排斥这一发展的共性,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就会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今天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换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强调对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选择和吸收。鲁迅在《看镜有感》里赞扬汉代人勇于汲取异族文化、将外来动植物毫无顾忌地拿来充当装饰的花纹,认为这是民族自信力的表现。他同时批评宋代的文艺国粹气味熏人,对外来东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他说,这正是衰弱的表现。吸收外来文化并不能动摇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因为我们有不同于别人的文化基因,正像吃牛肉并不会变成牛一样。“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个年轻人满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美国飞机。”(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同时,在注重普遍性的同时,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特殊性,即使是再普遍的东西搬到中国,也要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寻找生长点和结合点。经过一番改造,采取中国的形式才能茁壮成长,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得以发展。众所周知,历史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诸多文化的发展。近代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各种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或仍然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中国社会和文化面貌。

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文化共性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个性化的过程。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联系、冲突、转化、融合,构成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主体,推动着文化的进步。身历这一过程,中国文化精神必须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相互作用、拓展升华,自觉抵制传统文化精神的消极方面,融进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现代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新的精神力量。

总之,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对全球化的背景,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猛烈冲击,面对现代文化的围剿,面对传统文化具有消失解体后不可再生的特点,我们的党和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同时做好继承发展、融合创新工作,为保存民族民间文化担起历史的责任,为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展现出东方泱泱大国既继承传统又反思传统,努力追赶世界大潮的不息决心和精神风貌。所有这些工作,我们把它归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存旧立新。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乌丙安]对中国北方麦黍文化的论证

下一篇: [乌丙安]手工技艺的民俗故事


  标签:

民间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 民俗研究  民俗文化  民俗研究  民间文化传统  国际交流  民间故事  民间文献  中华文脉  中国  传说  故事  族群文化  族群文化传承  美国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孩子  传承人  彝族  神话故事  漾濞  聊斋志异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最新内容

  •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
  •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
  •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 古籍拾贝
  •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
  •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
  •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 推荐内容

  •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
  •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
  •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 壮族的习俗
  •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
  •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
  • 民俗学和历史学
  • 热点内容

  •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 民俗学和历史学
  •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
  •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 中日雷神考
  •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
  •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 猜你喜欢

  • 古籍拾贝
  • [关纪新]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 云南大理感受古老白剧:寻找曾经失落
  • [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
  • 禅古寺经书抢救记:这是喇嘛们最宝贵
  • [赵慧]回族食俗特质谈
  • [冯百跃]傣族的“泼水节”与象脚鼓
  • [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
  •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 [奇曼·乃吉米丁]维吾尔族饮食文化
  • 友情链接

    中华书画网  珍珠文化网  刺绣文化网  杭州休闲娱乐网  企业培训网  学习力教育中心  学习力训练中心  中小学教育网  温泉旅游度假网  千岛湖旅游风光  旅游风景名胜网  城市品牌建设网  高考作文训练  学习力教育智库  域名投资知识  意志力教育学院  健康生活网  营销策划网  世界民间故事网  小故事大全网  世界休闲文化网  童话故事网  中小学生作文网  学习力教育专家  小说大全网  休闲娱乐网  思维训练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爱情文化网  玩中学  笑话大王  高效学习方法  科技前沿  地理知识  股票投资知识  思维谷  中华人物谱  高考季  中外历史文化网  中国茶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国际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天赋教育观察  西湖风景文化  电子画册制作  中华武术网  教育趋势研究  科幻选刊  八卦晚报  天赋教育研究  天赋邂逅  中国酒文化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宝岛期刊  教育百科  致富经  演讲与口才训练  高考智库  现代家庭教育网  网络营销传播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文学网  成语辞典  国学文化网  中华古诗词网  中华大辞典  世界民俗文化网  健康百科  清风传播  时尚文化  学习力测评  文化艺术传播网  戏曲文化网  茶艺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知识  世界营销策划网 
    Copyright © 2022.gfhb.cn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版权所有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用文化为休闲产业赋能
    首页
    民俗
    休闲
    饮食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