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袁宣民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饮食文化》是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字数虽不多,但文笔自然,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准确,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针对性和资料性。
《饮食文化》一书从西双版纳地区精彩纷呈的饮食特征、美丽动人的饮食传说开篇,深入浅出地发掘这里的饮食文化内涵,追寻其饮食文化历史踪迹。在西双版纳地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单独开辟出一章来引申许许多多包罗万象的饮食传说,这在其他饮食文化类文献和书籍中并不多见。事实上,伴随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产生出来的多姿多彩的饮食传说,今天成了西双版纳地区饮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地区的主体民族——傣族是世界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之一。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傣族的贝叶经中,还保存着英雄叭桑木地带领先民们开田种稻的传说。在西双版纳的民间传说与创世史诗中,也记载着傣族祖先驯种野生稻谷、学会水田稻作的相关内容。关于“雀屎谷”的传说在西双版纳地区更是广为流传。《饮食文化》没有将这些美丽动人的饮食传说遗漏在“田间地头”,而是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将这些传说娓娓道来,让读者对诸如“香茅草系在鱼身上与氏族图腾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西双版纳浩瀚无际的绿洲中,生长着五千多种植物和数百种珍禽异兽,被世人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这给当地浓郁的民族饮食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西双版纳地区食品的种类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因而本书的第二部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该地区千滋百味的少数民族食谱,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将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基诺族的食谱都包罗其中,极少遗漏。在这么多纷繁复杂的食谱海洋中,作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迷失方向,按照主食、烧烤、包蒸、煎炸、煮炒、腌菜的逻辑顺序展开,将一道道佳肴向读者娓娓道来,并且一道菜谱配放一张照片,让读者尽情享受视觉和味觉大餐:哈尼族的鸡肉米粥,让你垂涎三尺;傣家的“毫蓬”、“毫糯索”等食品,让你目不暇接;瑶族粽子可算得上是世界最大的粽子,一个就能让你一家老小吃个够;香茅草烤鸡、烤鱼,包烧猪眼睛、猪脑,烧烤牛肉丝,让你在千米之外就能感到香味扑鼻;蕉叶包蒸的猪肉、鸡肉、牛肉,以及各种水产品,鲜嫩可口,让你食而不厌;油炸青苔、蜂蛹、芭蕉花、臭菜煎蛋绝世无双……
该书还特别强调,所谓的饮食文化,其实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的一种积累。因此,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都与孕育了该种文化的自然状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饮食文化是人类对食物环境中生产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当然,西双版纳饮食文化也就毫无例外具有了与其他地区饮食文化不同的特征。该地区地形平坦、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苦(凉),因为这三者皆可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
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全书结尾对西双版纳的饮食文化市场做了纵向分析。西双版纳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家庭自烹自食经济走向社会公众经济、从农村家庭消费方式走向城市市场消费方式、从边疆封闭消费的规模走向内地开放消费的规模的历程。书中叙述的曼景兰傣味一条街由兴至衰、“天下第一烧烤村”的昙花一现无不让读者“扼腕长叹”,但勤劳的西双版纳各个民族始终坚持不懈,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现在,“傣家村大酒店”等傣味饮食企业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兴起,并获得巨大成功,让那些都市人足不出城就能领略傣族饮食文化和西双版纳醉人的民族风情。
特别要强调的是,《饮食文化》一书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的情愫。在该书作者看来 ,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在食品的制作、选料、加工、食用等方面处处体现了“绿色”“环保”意识,鲜花、翠竹、昆虫等都可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自身健康等问题的关心程度日益提高,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从这点来说,西双版纳地区的饮食文化已走在世界饮食文化的前列。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2016年05月08日第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苗族鼓藏节里的斗牛文化
下一篇: 加强对流失海外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普查和追索回归工作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