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正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由此可见,拉祜族服饰与宗教信仰、历史、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拉祜族服饰的演变
古代拉祜族在南迁前就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自明未清初相继定居以来,由于长期与汉、哈尼、彝、傣、布朗、佤等民族友好往来,不断进行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拉祜族传统文化的演化进程。大体而言,澜沧江西岸各地拉祜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服饰,使古老的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异放光彩;澜沧江东岸的各地拉祜族,由于分散或杂居于其他民族地区,受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比较大,使传统服饰日渐消失。今镇沅、新平、墨江等县的拉祜族,清代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服饰,但现在除了一些老年妇女珍藏着传统的嫁妆之外,多数人要么改穿彝、哈尼等民族服装,或改穿时装,特别是男子,几乎改穿时装,这种趋势是各地拉祜族男子服饰变迁的共同特点。红河州金平县拉祜西旧时“主要依靠从哈尼族那里零星换来一点破旧衣服”,有些还过着“用兽皮、芭蕉叶、木片来遮住身体”的生活。(28)现在多数人改穿哈尼族(腊米支系的)的服装,或改穿时装。勐海、江城、澜沧、孟连、景谷等县的部分拉祜族服饰与附近傣族、布朗族服饰相差无几。澜沧县糯福乡拉祜西的织锦技术据说是从傣族、布朗族那里传入的。织锦工艺的传入使拉祜族饰锦上添花,使原先只用来盛会物的挎包成为拉祜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到,拉祜族服饰的除了染织技术和裁缝工艺的不断提高、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等原因之外,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促使拉祜族服饰日臻完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民族服饰的文化涵一样,拉祜族服饰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与服饰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有关,而且与宗教、神话传说、政治历史、民族交往、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和工艺美术等学科。因此,本文只能部分地对拉祜族服饰文化作简要概述,对拉祜族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或许能提供一点有价值的资料。
注释:
①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②《思茅文艺》1993年第二期载梁克生《存活在拉祜族心中的历史》一文说:今永胜、宾川、金沙江边沿有一千多拉祜人。待查。
③、④、⑤、⑥、⑨、⑩、(11)、(12)、(13)、(18)、(19)、(28)《拉祜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⑦(唐)·樊绰《蛮书》,中国书店出版(1992)。
⑧《民族辞典》,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4)。
(14)徐兴祥《云南木棉考》,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5)、(16)、(21)《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1982)。
(17)澜沧、孟连等县部分拉祜族穿这种服饰。
(20)《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
(22)、(23)、(25)《中国象征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
(24)《思茅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0)。
(26)译自《SHAWR TIED》(拉祜文),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1991)。
(27)《拉祜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出版(1990)。
(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01期,第56-61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冲突-协调:云南山地城镇化的冷思考与热动力
下一篇: 促进彝族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