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达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在越西县保安藏族乡新桥村和沟东村,笔者参加了一个尔苏人婚礼全过程。在这个婚礼过程中,我是作为新娘“家人”身份参与的。因为我和新娘的一个堂哥早就认了“弟兄”关系。那天,我的那个“兄弟”来叫我,说接亲人已经来了,让我赶紧去看参加婚礼。接亲人一般来三个人,一般不超过五个人,那次婚礼只来了三个接亲人。我去的时候,只见新娘家从院子到堂屋都是水,也就是说按照尔苏人的习俗,新娘的姐妹们已经用水好好地“招呼”了接亲人。这种招呼方式也与当地彝族有很大的差异,彝族接亲的人数不限,越多越好,因为彝族的接亲人不是单纯来接亲,他们的任务是来“抢亲”的。有些接亲队伍有十多个人,来人一到新娘家村口,就会有早在那里守候着的新娘的伙伴们用水和锅烟子等候他们。新娘坐在自己的屋前,抢亲人的目的是抢新娘,要用手碰上新娘才算是“抢”到手了。新娘的伙伴们们当然不会让他们轻易得手,于是就有了水和锅烟子的“招呼”,甚至还有木条或棍子的“伺候”。抢新娘的人在那天是不能还手的,真正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是一旦接亲人用手碰到了新娘的衣服,就算是“抢”到了新娘,不准再对接亲人泼水或抹锅烟子了。主人家还要请他们到早就烧好的火堆边向火取暖。尔苏人的婚礼里没有抢亲这一关,也就没有了用条子或木棍打接亲人的场面。尔苏人只是用水把接亲人迎进屋里,但是他们的节目才刚刚开始,在屋子里继续泼水是难免的,姑娘们会趁接亲人不注意的时候把水泼在他们身上甚至泼进他们的脖子里。我进去的时候,三个接亲人几乎都成了“落汤鸡”,但是姑娘们还在不断从外面用桶提水进来。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们最为积极,是主力军,个个有不把水泼在接亲人身上誓不罢休的劲头。最后老人们出面制止解围,接亲人不断求饶才算告了一个段落。
接亲人一进入新娘家的院子,就要接受新娘的伙伴们的泼水。这是三个接亲人必须共同承受的。这样还不够,他们还必须选出一个人来坐在院子里让姑娘们泼,这个难度就大了。因为尔苏人那是在腊冬季节。那天,寒风刺骨,没有太阳,还飘过一阵细雪。有经验的承受水的人不会多穿衣服,如果多穿了衣服,淋湿后更加不容易靠身上的体温使它们变干。我见那个人里面只穿了一件单布衣,外面套了一件擦尔瓦②。不一会儿的工夫,在数十个姑娘的数十个盆子或水瓢下,在周围人的阵阵欢笑声中,那个人就被从头到脚淋了个彻底透。我当时穿着厚厚的大衣,站在较高的地方照相,看着被泼水的那个人,不由得身子打寒颤。
第二天一大早,新娘的女伴们就把新娘背到屋外的一棵大树下梳妆打扮。从屋里一出来,新娘就开始号啕大哭,哭得很是伤心。这是告别爹娘的哭声。尔苏女孩出嫁,都是父母给定下来的亲事,自己没有自主权。所以,新娘出嫁的时候的哭声,一种含义是表示从此要离开父母,是表达对父母的依恋。另一种含义是心里不情愿嫁给一个并不熟悉的人。哭嫁是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习俗,譬如,凉山彝族的哭嫁还有“哭嫁歌”,是在接亲人到来的那天由新娘的女伴们唱的。唱得很是凄凉,充满了对父兄的埋怨与不满。
尔苏新娘哭着喊着被背到屋前的大树下坐着打扮,这是尔苏人的规矩。所以,每户尔苏人的屋前必然种有一棵树子。这使得尔苏村子包围在茂密的树林中,这是尔苏文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地方。坐定后,新娘继续号哭,给新娘穿新衣裳的是一位年纪稍大一些的妇女。她很麻利地在其它人的帮助下,给新娘换上新娘装。在新娘换衣服的时候,有人端着盘子,里面倒好酒去敬那些在旁边等候背新娘的接亲人。场面跟昨天泼水、压酒不一样了。今天就像一家人相互敬酒道别。等新娘换完了衣服,两个同样穿了盛装的伴娘及其它送亲的人即叫接亲人去背新娘上路。按照尔苏婚礼的习俗,新娘这一天在路上是不能走路的,不管有多远的路程,都必须由人背着走。依沙依沙阿木(现年45岁)告诉我,他最难忘的一次是到甘洛蓼坪乡小河村去接亲。他们一大早就从小河村出发往回走,到晚上8点才把新娘背到村里,足足背了近十个小时。这段距离,平时走路只需要3个多小时。由于那个新娘体重比较重,他们去接亲的和对方送亲的人通力合作,一共十多个人轮换着背,光靠接亲人背的话难度更大。
接亲、送亲只是整个婚礼的一部分,限于篇幅,本节只介绍了婚礼的序幕——把新娘从娘家送到婆家的过程,没有系统介绍新郎一方的婚礼仪式,但是在后文中有一些零星的描述。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许多跟饮食文化相关的活动。本文特别介绍游戏化和象征化了的饮食活动,还关注受彝汉两族影响的饮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已经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的活动。
三.游戏化的饮食文化
承受酒
如果说在大冬天接亲人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女方的泼水已经让人害怕的话,接下来的“承受酒”仪式也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那个“承受”酒的人必须接受新娘家“酒的洗礼”。在座的人都可以给他倒一杯酒,而这个承受酒的人不能拒绝,必须喝完。泼水仪式完了以后,接下来的是“轰轰烈烈”的敬酒仪式。
首先是新娘的弟兄们的敬酒,按尔苏人平时常见的规矩,敬酒人和喝酒人都同时喝。那个人都毫无推辞地一杯杯倒入肚子里。在敬酒过程中,杯子一般是装一两左右的,但是遇上有“较劲儿”的人,就会提出要和承受酒的人用牛角杯喝酒。这牛角杯是用牛角做成的,每一角据说能装四两白酒。我看到承受酒的人刚才喝了不少酒,现在又要喝一牛角酒,心里直发怵,暗暗为他捏一把汗。谁知他还是分两口气把那牛角酒喝了下去。喝完后直接往我这个方向跑过来躲酒。我当时和新娘的父亲坐在靠墙边的煤炭炉边看热闹。按照尔苏人的规矩,这一天的新娘的长辈不出面敬酒。我作为新娘堂哥的“兄长”,本来是应该去敬酒的,但是我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个人那种喝法。他可能也看出了我不会让他喝酒,所以躲了过来。我在条凳上挪出地方让他坐下,同时帮他说好话,请求大家让他歇息一会儿。据他介绍,当时他已经喝了二十多杯酒,再加上那一牛角酒,他说肚子里少说也有三斤白酒了。我问他是不是因为他能喝酒所以人家才请他来承受酒的。他说也不是因为他能喝酒才被请来接亲,是新郎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请人,主要是看婚礼的整体安排。不来接亲也要在新郎家帮忙做其它事情。如果被邀请来接亲是不能推辞的。他解释说,因为每个人都会结婚,以后自家的人也会结婚,也要请人家帮忙接亲。新郎家定下来接亲人员后,接亲人自己私下商量,分配任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2/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巫达]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
下一篇: [巫达]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