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鞠新树 中国民间故事网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入选全国首批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面对东蒙民间文学老一辈传承人年龄过高、而传承又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我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克服了诸多困难,摸索出了一条抢救东蒙民间文学的成功道路。
来自敖木伦河畔的故事
大凌河是辽西的母亲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大凌河上游地区,当地蒙古族群众称大凌河为“敖木伦河”。
在敖木伦河畔,世代流传着数不尽的美丽的东蒙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的文化传统,也汲取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营养,呈现出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会相融的鲜明特色,这些民间故事被誉为“敖木伦河的珍珠”。
喀左县南哨镇白音爱里村有位67岁的村民名叫张立勇,他是一位会讲故事、爱讲故事的蒙古族老人,张立勇的蒙文名字是“宝颜巴图”。
张立勇是他们村的“单田芳”,村里有8个大喇叭,每天都用蒙、汉两种语言播放他讲的东蒙民间故事。在《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蒙汉双语十二卷里,宝颜巴图被赞誉为“蒙古族故事家”,他讲的一些故事经过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整理,已汇编成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蒙汉双语十二卷中单独的一卷。
在2009年10月末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布:“《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获得‘山花奖’……请主创人员代表上台领奖!”“喀左东蒙民间故事项目”责任人、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佟涛站起身,踏上了通往颁奖舞台的红地毯。
颁奖地在宁波,可佟涛在上台领奖那一刻,心里惦记的还是家乡的敖木伦河和生活在敖木伦河畔那些讲故事的老人……
抢救文化记忆迫在眉睫
早在1980年夏,喀左县文化馆就着手抢救和挖掘蒙古族民间文学了。当年,工作人员到南公营子采风时,老乡们提起了当地一位姓白的老阿嬷:
临终前,这位75岁的蒙古族老阿嬷默默地穿上了自己最心爱的蒙古袍、大坎肩,梳好羊板头,又戴上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她对围绕在身边的儿女们说:“我心疼的昂嘎(孩子)们啊,阿嬷这辈子金银财宝没给你们留下一块,只有满肚子的瞎嗑,满肚子的歌,阿嬷舍不得带走它们,我把它们说给你们听,我把它们唱给你们听。”
她从早晨讲到天黑,又从天黑唱到天明。说着,唱着,太阳初升的时候,老人家安详地永远睡去了。老阿嬷的故事没讲完,老阿嬷的民歌也没唱完,就带着遗憾走了———而传自祖先、本该继续传下去的这部分民族文化记忆也这样消失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蒙民间文学的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仍健在的传承人均年事已高,传承的谱系难以续写,具有重要“口述史”价值的东蒙民间文学正从人们的记忆中悄无声息地消失。
而那些保存了20多年的故事录音资料也已开始消磁和失真,亟需保护与抢救。
对此,“喀左东蒙民间故事项目”责任人佟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每天都在消失,保护文化遗产工作迫在眉睫,一旦贻误时机,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0-06-28 01:21
上一篇: 七十五年前的草原敖包祭
下一篇: [代迅]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