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上图为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馆藏的现场之一。下图为部分民国文献散页。本报记者 饶强摄
今年4月,辛亥史专家冯天瑜与人合作出版了80余万字的《辛亥首义史》,从去年底到如今,邀他就辛亥革命做访谈的媒体从未间断过;“今年上半年进馆查阅民国文献的读者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处长高红介绍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似乎注定要成为“民国史”年。
然而,由于各大图书馆缺少统一的检索目录数据库,冯天瑜只得奔走于国内多个民国文献集中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还有不少读者反映,自己想看的书,要么不能外借,要么被告知无此书。
需求虽旺盛 服务难满足
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是共进会员、士兵程正瀛而不是熊秉坤。这是冯天瑜在新书《辛亥首义史》中首次提出的研究成果。为了考证“武昌首义第一枪究竟由谁打响”,《辛亥首义史》采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仔细推演了两个源头的史料记载及熊秉坤本人前后记载的不同。由于需要援引的原始资料众多,而又缺少统一的检索目录数据库,年届七旬的冯天瑜只得往返于各地的图书馆之间,进行查阅。
“本以为在国家图书馆能找到最原始的资料,却被告知并无这方面的书籍。”中国人民大学二年级学生何明坤曾在学校图书馆读到多个版本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内容,于是他数次到国家图书馆要求查阅此时期的文献,却屡次被告知要提供具体书号。“这是个悖论,我只有看到书才能知晓书号。”后来虽经多次交涉,图书馆不再要求提供书号,帮助查询的结果却是“查无此书。”
“近两年,到馆里借阅民国图书的人的确多出不少。”高红说,“一些读者没有借阅到想看的书,非常不满,但我们并非不愿意外借,事实上,如今已没有任何借阅‘门槛’。实在是书已受损到不再适宜借阅。”据了解,目前,国图馆藏民国文献的借阅需求量很大,急切想看到原件的读者很多,可不少文献已经到了一触即碎的地步,二者很难找到平衡。“明知道某本书外借后,还回来时可能就没办法继续利用了,图书馆不能冒这个险。”她建议读者更多调阅经过缩微化和数字化处理的文献资料。高红同时承认,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目前国内不少图书馆依然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检索目录,目前国内给那些想要钻研某个专题的读者带来一定的麻烦,这些人要想了解所需要的资料藏身何处确实很难。
南京图书馆也藏有大量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5年前,那里只对那些有副本、目前保存条件还不错的文献提供阅览。然而,符合这样条件的文献微乎其微。而且,民国图书一般只对特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有限开放,且需要分管主任严格审批。如今,此类限制倒是取消了,“图书馆也免费开放了,可他们依然没有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为什么不能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改善书籍状况,而且也不是所有资料都进行了数字化。”网友“清风不识字”在“图书馆之家”论坛的发言引来众多跟帖,不少网友认为,公共服务型图书馆之路还很漫长。
“图书馆本应注重流通与致用,但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却更像是藏书楼,仅仅保存而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说。尽管该所并不承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但该所的近代史档案却能免费提供给公众现场借阅。
数量很庞大 损毁更严重
尽管对于“民国时期文献”,目前还没有严格的书面定义,但今年5月16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其间的书刊、报纸、海报、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书信等都在此列。
民国文献可以说浩如烟海。国家图书馆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超过存世数千年的古籍总量,且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公私藏书机构。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约12万种88万余册、南京图书馆藏近70万册、上海图书馆藏48万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25万册、吉林省图书馆藏18万册、重庆图书馆藏17万余册、湖北省图书馆16万册、四川省图书馆15万册,它们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文献馆藏主体。此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也有相当规模的藏量。
“尽管年代相隔不久,但民国文献的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原馆长苏品红看来,短短38年的民国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段重要的转型期,丰富且厚实。“虽然藏量不小,但借阅则存在诸多困难,因为这些文献酸化、老化得太厉害了。”因为工作关系,高红走访过国内不少地方的图书馆,情况基本相同,“若再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或许在50年到100年内将消失殆尽!”对此,她显得忧心忡忡。
即使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文献,损毁情况也十分严重。走进主藏馆楼12层,满目尽是泛黄的颜色。码放在书架上的一册册图书,纸质已由淡黄转为暗黄,不少甚至呈现为褐色。一些书页布满虫蛀的小孔,字迹消失,只能靠猜测来衔接上下文。因为书皮表层已经粉末化失去粘性,原先粘贴在书脊上的标签早已凸起;那些损毁较重的图书,装在坚硬的脱酸纸袋里,随便抽出一本,已不忍翻阅,书脊没有了,散叠的书页被挤压得几乎成了标本状,吹弹可破。随行工作人员任震告诉记者,这些书页一经翻阅便会窸窸窣窣一层层地散落,化为粉尘。屋角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已然残破的散页,很多已经碎片化,这些书页零散地堆放在工作台上。任震说,他们打扫房间时,特别留意那些随时会滑落地面的碎纸片,如果发现有字的纸片,就需要登记保存。
还有部分民国文献则被保存在同一栋楼的地下一层,那里是恒温恒湿库,民国线装书有幸与古籍善本享受同等待遇。“这在国内算是最好的条件了,不少地市图书馆藏书库不仅没有空调,甚至连窗户上的玻璃都不齐整,风吹日晒更加重了纸质的酸化、老化。”高红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日报 2011年09月01日 08:45
上一篇: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