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道光年间的官方告示
契约上的“画押”
近日,文成县文物馆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富岙乡呈山底、盖后等地发现了一批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的官方告示、典契借据及村规乡约等纸质文本。发现地——呈山底,一个离县城有着近一个小时车程的偏远小村,也因此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个由畲民聚族而居的山村,缘何还保留着这么大批量的字据?
这些字据背后透露出什么呢?是繁荣的经济?是法律意识的普及?
这些字据能复原消逝了的历史剧情、找回丢失的民间记忆吗?
这些字据到底蕴藏多少有待解读的密码呢……本期《地理》试着探索发黄纸张上如烟的往事。
(一)
车子出文成县城经黄坦,路过一处叫“培头”的村子时,村口一座宗祠前两对旗杆石引起我们的兴奋,看来这地方真的有点“嚼头”。沿着来时的盘山水泥路,车子继续前行,也就三两分钟后,我们到达此行目的地——呈山底自然村。
呈山底里有一幢老宅,据说有200来个年头。老宅枋梁间的雕刻依旧清晰可见。据随行的文成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相亭先生称,檐下的那个雕刻是凤凰图案,因为广东凤凰山是畲民族的发祥地。老宅前面是一个道坦,打扫得很整洁,难见一点畜禽秽物。墙上悬挂着一张崭新的“三月三”畲乡风情喷绘宣传画,似乎还能隐约感觉到此前在此举办的风情节里尚未消散的欢乐……据马先生称,这个地方的民风相当纯朴。搞音乐出身的他,曾经获奖的几个作品,都是得益于在此地的采风。
在马先生的招呼下,一名叫钟亚丁的村民陆陆续续拿出了字据、告示等物,同时也聚集了一些村民围观议论。除了有三件此前已被装在简易框里保持得平整外,其余的均折叠保存在一个木盒子里,由专人保管。
关于这批字据告示,究竟有多少份,目前还无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文成县文物馆里还有一些,是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征集到的,还来不及整理。那天我在馆里见到它们时,它们还被藏在一个纸质的手提袋里,袋子看起来鼓鼓的。
呈山底的这些告示、字据,放在一个高约10厘米、宽10余厘米、长约30厘米长方形木盒子里。据介绍,这个木盒子在4年前无意中被发现时,里面用于防蛀的烟叶早已干枯。还是后来才知道,这烟叶是用来防蛀的,如今继续沿用这个方法保存这些“宝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盒子里的“宝物”也因为收集其他村民的藏品而增多了一些。
这些历史遗存为什么能逃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一场翻天覆地的风暴呢?毕竟在涉及相关专题的采访经历中,很多物件都在那个亢奋得令人发指的年代里遭到毁灭性摧残。
有一种看法是,当时的呈山底,对于青田来说,是一处偏僻的地方,受到外界的打扰不多,于是这些旧时的痕迹就无意间逃过了那一劫。况且村里住着的都是族内之人,就算知道有这么一些东西,也不会有人对祖上的这些东西动什么心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温州都市报》2009年04月15日-22日
上一篇: [赵丽明]女书是“闺中密语”吗?
下一篇: 与大瑶山“方块瑶字”的亲密接触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