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吕子豪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新网保定2月1日电 (吕子豪 董莹)2月1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二。当日上午,中新网记者走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缂丝”技艺发源地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在“定州缂丝传习基地”活动室,年过40岁的程苗欣正坐在织机前,不停地换梭织纬,“编织”着一幅花鸟图。
其实,挂有“定州缂丝传习基地”牌子的院落,正是“定州缂丝”的唯一传承人程苗欣的家。院内干净、宽敞。正对大门有七间北房,其中的三间是程苗欣一家三口日常居住的地方,另外的四间为缂丝基地活动室。在院子东侧,还有四间厢房,主要用于纺织缂丝和展览作品,室内正中央摆放着三架织机,在南侧的展示柜上和墙壁上张挂着程苗欣近五年内“制作”的十几幅缂丝作品。
程苗欣说,缂丝技艺是婆家传下来的。以前老人们织的时候,自己常围到边上看,时间久了,就特别想试试。学习中曾遇到过很多困难,是不断查阅资料,还两次专程跑到苏州学艺,之后才慢慢步入了正轨。
程苗欣称,好多人并不知道缂丝是什么,其实它是一种织物,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较粗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用织机织成。缂织时,先要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放上要织的图案,然后用毛笔将下衬的图案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并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竹筒上,再将线筒装进梭子,一系列工作准备好后,就可以分块缂织了。
“同一种色彩的纬线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不必穿过整个幅面。”程苗欣边拨压手中的梭子边向记者解释。
程苗欣说,缂丝的用途很广泛,她缂织的《牡丹图》、《蝶恋花》等作品,主要用于鉴赏和收藏,也可以织服饰、手卷、手提包等。
提起缂丝技艺的传承,程苗欣面露无奈之色。“过年了,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大都回到了村中,闲暇时有人过来看看,甚至还有人试学过几天,但最后都因为没耐心或感觉太枯燥等原因而放弃。缂丝技艺是定州、河北乃至中国的宝贝,千万不能让它失传了。”
程苗欣表示,计划春节过后把自己家里的七间房整置一番,将展厅和工作室区分开,并打算招一批学徒,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给更多人。“只要有人学,我就把所会的技术都教给大家。”
程苗欣的女儿郭菲在一旁插话:“我学了快一年了,刚开始也坐不住,但真正投入进去了,就会慢慢喜欢上的。”
定州市孟家庄党支部书记郭昌称,虽然缂丝的发源地在孟家庄,但此前村里许多人也只是听说过缂丝,真正知道的并不多。近几年,村里开展了文化艺术节、“非遗”展演等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缂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这项“遗产”传承下去。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的高档手工艺品,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宋代缂丝最富盛名,当时“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一直成为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定州缂丝”于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州市孟家庄遗存有宋代缂丝工艺家沈子蕃展馆、沈子蕃文化广场等。(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2月01日 13: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下一篇: [刘锡诚]往事与新知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