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敏中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非物质文化为什么要通过动态及活态方式而不通过物质方式表现和传承呢?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第一,非物质文化的动态性和活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物质方式是难以全部表现出来的,如民间故事的讲述技巧和水平以及讲述的情景,文字是难以表达的。第二,有些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只能采用非物质的表现方式。即使有语言文字的民族,民间也是主流文化的边缘,书写水平不高,他们的文化也大多是动态和活态的。第三,物质文化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在这之前就开始了这种文化的口头等活态的表现和传承,因为活态表现和传承具有快速与便捷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采取物质方式的表现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虽然不具有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播那样大的规模与范围,但却具有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播所不具有的优点,这就是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无须中介媒体的转换与编码,而是通过亲身行为或活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这就保留了它的原根原本和原汁原味。因此,非物质文化在表现和传承过程中具有原生性、稳定性及不变性。而物质文化在表现和传播过程中,很难保持其原生性和本真性,总有失真、变形、缩小和夸大的情况。这主要是媒体在传播和表现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重新编码物质文化,从而使物质文化在传播和表现过程中存在变异或失真的情况。
(三)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民间文化
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并存在于民间,从而就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拥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宗教信仰、共同习俗的特定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性和历史渊源性[3](P36)。民间文化是指在民众中自发产生和流传的文化,它区分于官方文化、上层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是相互交叠的,大部分民族文化都属于民间文化,有些民族文化可以上升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中,会存在着不同的民间文化,如乡村或山寨的风俗、舞蹈、口头文学和工艺等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民间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承,但绝大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可以说,非物质文化总是民族和民间的,绝大部分的民族和民间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说明它不属于主流文化,而属于民间文化。主流文化是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及规范人民的行为而主张和倡导的文化,它渗透着统治者的意图和意志,具有浓厚的官方性和意识形态性。正由于此,主流文化的表现、传播和传承有相应的法规与制度作保障,并由统治者通过大众媒体有组织地去进行,具有自上而下和一定的强制性。因此,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并具有统一、正统、正规和自觉的性质,其表现、传播和传承的规模大,范围广,程度高。
存在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远离官方和上层,不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有组织、有制度地进行表现和传承,而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来表现和传承。因而,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主流性,而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民间性、经验性、自发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是民众心声和情感的直接表现,它更贴近大众的生活和心灵,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更具有大众性和基层性。同官方和政府的组织力量相比,民间力量相对狭小,缺乏正规的组织制度和规章,从而它所组织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的规模小,范围窄,程度低,是不能同主流文化和上层文化相比的。但非物质文化远离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是民间自发地进行表现和传承的,所以,非物质文化往往能表现出异常的多民族性和丰富多样性。目前,很难统计中国究竟有多少种非物质文化,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每一民族内部又有不同的民间文化。至于全世界已有的非物质文化有多少种,那就更难统计了。
民间文化既不属于主流文化,也不属于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精英知识分子所主张和提倡的宏大叙事的、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理论性的文化,它一般存在于都市。精英知识分子总希望自己的政治见解及文化诉求被统治者所认可和采纳,当不被统治者所认可和采用时,精英文化只能被边缘化,这时,精英知识分子感到怀才不遇和愤世嫉俗。而民间文化恪守自己的民俗性和经验性,不关心统治者是否能认可或采纳这种文化;民间文化只关注民间生活,而不关注宏观和抽象问题。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文化不具有精英文化的深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也就不属于精英文化。
(四)非物质文化属于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就表明了它不属于现代文化,而属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内在大众媒体和广大人群中普遍流行的文化。它们流行的地域广、人群多、速度快、力量大,具有大众性、商业性、日常性、时代性、时尚性和冲击性,如流行歌曲和音乐等。但大众文化缺乏深层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接受一种大众文化更是出于从众和外在的冲击力,出于一种快感,而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大众文化的生命周期是较短的,短则几个月,长则不过二三年。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不会像大众文化一样在大范围内很快流行起来,它只在小范围的民间表现和传承,具有地域性和人群性,它缺乏大众文化流传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但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存在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无论是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和宗教祭祀,还是饮食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文学和民间工艺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创造和积淀,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些非物质文化同人类社会一样久远,有些非物质文化是对本民族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的记载,有些非物质文化是对人民理想和追求的表达。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已流传了近千年,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至今已流传了数百年。非物质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纳西古乐节奏缓慢、自由、优美、粗犷有力,具有浓郁的纳西民间韵味[4](P333—33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下一篇: [刘锡诚]我国“非遗”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