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文化教育名站
  • 中国时尚文化网
  • 中国时尚休闲网
  • 幸福教育网
  • 幸福智库
  • 家长学院
  • 关于我们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用文化为休闲产业赋能

栏目导航
  • 关于我们
  • 动态
    • 旅游民俗文化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民俗
    • 中国民俗史话
    • 中华民俗礼仪
    • 中国民俗趣谈
    • 中华姓氏文化
    • 中国民俗信仰
    • 中国民俗禁忌
    • 中外婚俗文化
    • 中国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时尚
    • 中国传统服饰
    • 中华民居
    • 中华文脉
  • 休闲
    • 中国古代休闲文化
    • 文化休闲产业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政策法律法规
    • 国外民俗趣谈
    • 旅游出行知识
    • 时尚休闲文化
    • 国际交流
  • 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
    • 国外传统节日
  • 生肖
    • 中国生肖文化
    • 星座文化
  • 饮食
    • 中国饮食文化
    • 国外饮食文化
  • 工艺
    • 刺绣
    • 年画
    • 风筝
    • 漆器
    • 泥人
    • 绸伞
    • 灯笼
    • 草编
    • 扎染
    • 皮影
    • 木雕
    • 紫砂壶
    • 中国结
    • 提线木偶
    • 剪纸艺术
  • 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外国民间故事
  • 神秘
    • 中国周易文化
    • 中国风水文化
    • 中国宗教文化
    • 苗族巫蛊文化
    • 国外神秘文化
    • 中国性文化
  • 百科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学习力教育知识
    • 教育名家
    • 艺术百科
    • 生活百科
    • 教育百科
    • 其他百科
  • 动态
    • 旅游民俗文化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返回首页
  • 民俗
    • 中国民俗史话
    • 中华民俗礼仪
    • 中国民俗趣谈
    • 中华姓氏文化
    • 中国民俗信仰
    • 中国民俗禁忌
    • 中外婚俗文化
    • 中国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时尚
    • 中国传统服饰
    • 中华民居
    • 中华文脉
  • 休闲
    • 中国古代休闲文化
    • 文化休闲产业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政策法律法规
    • 国外民俗趣谈
    • 旅游出行知识
    • 时尚休闲文化
    • 国际交流
  • 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
    • 国外传统节日
  • 生肖
    • 中国生肖文化
    • 星座文化
  • 饮食
    • 中国饮食文化
    • 国外饮食文化
  • 工艺
    • 刺绣
    • 年画
    • 风筝
    • 漆器
    • 泥人
    • 绸伞
    • 灯笼
    • 草编
    • 扎染
    • 皮影
    • 木雕
    • 紫砂壶
    • 中国结
    • 提线木偶
    • 剪纸艺术
  • 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外国民间故事
  • 神秘
    • 中国周易文化
    • 中国风水文化
    • 中国宗教文化
    • 苗族巫蛊文化
    • 国外神秘文化
    • 中国性文化
  • 百科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学习力教育知识
    • 教育名家
    • 艺术百科
    • 生活百科
    • 教育百科
    • 其他百科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中国民俗研究

[郭丽锋]民俗心理与中国式悲剧的不彻底性


作者:郭丽锋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乐天思想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12](P431) 中国人的乐观精神与古神话有密切关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战胜自然的乐观想象。中国人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等等。民众希望听到、看到、读到的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七情具备,而不单单只是悲痛,现实是残酷的,处处有刁胥滑吏的压迫、土豪恶棍的盘剥,好人不得善终,恶魔享尽天年,冤屈无处申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盼不到的、就希望在传说、戏曲和小说里获得,于是国人学会乐天知命,用精神胜利法去消解眼前的痛楚,是一种在艰难困苦中苦中作乐的乐观思想。

      民众经历太多的苦难、目睹着刻骨铭心的痛楚,现实地处于悲剧之中,心底里期盼着团圆、欢庆。团圆结局不过是乐观的中国人的一场白日梦和乌托邦理想。

      (三)中庸思想与主生、养生观

      儒家的中庸思想与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养生观对国人民俗心理的影响深不可测,这些民俗心理延伸到作品中都是悲喜调和的模式。

       《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情感的外发要适当,不可过激。孔子所说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就是这种情感的中和,哀而不怨,悲而不伤,愤而不怒。在民众的观念里,感情不能失之太喜,失之太悲,失之太怒,失之太哀,失之太乐,要能直面悲境或喜境,却也要超越其中。所以悲喜调和的中庸主义在中国的悲剧作品中俯仰皆是。

      国人以肉体的长生不死作为解脱人生苦海的办法,把善行与长生联系在一起。主生的心理渗透到悲剧的创作中,便是好人或英雄不死的模式。着力于歌颂善的形象,不管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最终总是苦尽甘来,由逆境走向顺境。

      国人历来注重心平气和,认为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有密切联系,过分忧伤或过度兴奋,都会有损健康,强烈的悲喜刺激,容易使人情绪激动,而情绪过分激动对健康不利。如果亦悲亦喜,悲喜中节,则会反之。就悲与喜、乐与忧两种感情而言,乐更有益于养生,乐足以抵抗疾病等灾疫,这一要求渗透到创作领域,一是要求亦悲亦喜,悲喜中节;二是要求始之以悲、终之以喜。这种审美崇尚反应在民间传说、古典戏曲和小说上就是悲喜迭见,离合环生,最终结之以喜。只有这样才符合民众所要求的心平气和的民俗心理——既不过分悲伤,又不过度兴奋,最终又轻松愉快。

      (四)仁义理想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亦是广大民众所遵奉的信条。仁者爱人,让善良的人遭到恶报,而穷凶极恶者逍遥法外,是国人所不能够接受的,尚仁义的民俗心理在道义上要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众不能容忍牛郎织女永远两地分居,不甘心窦娥死不瞑目,不愿意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活活拆散,不乐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所以民众在民俗心理影响下于斗争中无意识地助了他们一臂之力。《精忠旗》里,岳飞满门被害,家破人亡,乾坤颠倒,这些都是剧作者和观众难以接受的事实,于是在阴间岳飞亲自审问拷打秦桧,种种刑法使秦桧加倍领受,岳飞等一干被害忠良籍入仙班,升入天堂。在中国人善良、仁义的心理里是一定要让好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五)现世报

      中国式悲剧不忍惨忍到底,追求具体、现实的圆满结果,在作品里积极实施善恶有报观,这是国人民俗心理中现世报思想的体现。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涅磐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成应篇》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儒、佛、道皆认为善恶有报,这些宗教信仰深入民间,与民众的天命观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了民众现世报的民俗心理。

      人们碰到高兴或痛苦的事情,经常会联想到曾经做过的或过去的一些往事,认为喜事或不幸都是由过去的行为造成的,是一种报应。古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自身命运无从把握,只企盼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神灵代他们伸冤,自然地产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他们坚信干坏事的人必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种习惯性企盼的因果报应观与佛教的轮回因果报应观不尽相同。而是等待着现今当世的报应,也即人们常说的现世报,持有这些观念可以达到自我安慰、自我麻痹、自我释放、自我宣泄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冤有头,债有主,“恶人自有恶人魔”,作恶多端必遇克星,作恶或行善都在老天眼皮底下,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广大民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现世报,于是他们就在作品中给予好人以褒扬,坏人以恶惩,对历代奸佞之人,通过果报来泄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

下一篇: [王逍]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标签:

民间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 民俗研究  民俗文化  民俗研究  民间文化传统  国际交流  民间故事  民间文献  中华文脉  中国  传说  故事  族群文化  族群文化传承  美国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孩子  传承人  彝族  神话故事  漾濞  聊斋志异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最新内容

  •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
  •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
  •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 古籍拾贝
  •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
  •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
  •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 推荐内容

  •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
  •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
  •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 壮族的习俗
  •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
  •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
  • 民俗学和历史学
  • 热点内容

  •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 民俗学和历史学
  •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
  •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 中日雷神考
  •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
  •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 猜你喜欢

  • [陈敏捷]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的民间
  • [吴定安]漫论族谱的收藏和研究
  • [张建立]茶道溯源
  • [吴翔之]民俗视野中的女性话语建构
  • [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 [毕旭玲]神话中的西王母是“瘟神”
  • [朱霞 李晓岑]白族的手工造纸
  • [王逍]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
  • [管彦波 李凤林]西南民族乡土传统
  • 友情链接

    中华书画网  珍珠文化网  刺绣文化网  杭州休闲娱乐网  企业培训网  学习力教育中心  学习力训练中心  中小学教育网  温泉旅游度假网  千岛湖旅游风光  旅游风景名胜网  城市品牌建设网  高考作文训练  学习力教育智库  域名投资知识  意志力教育学院  健康生活网  营销策划网  世界民间故事网  小故事大全网  世界休闲文化网  童话故事网  中小学生作文网  学习力教育专家  小说大全网  休闲娱乐网  思维训练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爱情文化网  玩中学  笑话大王  高效学习方法  科技前沿  地理知识  股票投资知识  思维谷  中华人物谱  高考季  中外历史文化网  中国茶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国际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天赋教育观察  西湖风景文化  电子画册制作  中华武术网  教育趋势研究  科幻选刊  八卦晚报  天赋教育研究  天赋邂逅  中国酒文化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宝岛期刊  教育百科  致富经  演讲与口才训练  高考智库  现代家庭教育网  网络营销传播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文学网  成语辞典  国学文化网  中华古诗词网  中华大辞典  世界民俗文化网  健康百科  清风传播  时尚文化  学习力测评  文化艺术传播网  戏曲文化网  茶艺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知识  世界营销策划网 
    Copyright © 2022.gfhb.cn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版权所有
    中国文化休闲网(风雅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用文化为休闲产业赋能
    首页
    民俗
    休闲
    饮食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