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帆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内容提要:满族民间口头叙事,是在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多维度对话中建构的,是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艺术展现与诗化歌颂。满族三老人故事家讲述的故事,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着满族民众对东北区域历史和自然环境的生态认知与生存体验,体现着满族民众特有的生态思维与生态哲学思想。这些口头叙事作品,对与“绝域”环境抗争的满族生存史,有近乎全景式的展演,是满族民众在生存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在其日常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满族;民间叙事;生态思维;生态哲学
人类在从自然界获取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与自然界发生种种精神上的联系。民间叙事文学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的人类群体对所处地域环境的生态适应与文化选择。我国区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复杂,各族民众在对不同区域环境的生存适应中,创作、产生了大量具有鲜明区域生态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民间叙事文学。这些口头叙事作品大多与居处在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的族群生产、生活密切关联,折射着不同族群的生态思维与文化观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生态哲学。本文拟以居处辽宁东部山区的著名“满族三老人故事家”——李马氏、李成明、佟凤乙讲述的故事为对象,解读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思维,剖析此中含蕴的生态观念,旨在通过这一视角,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对民间口头叙事创作与传承的制约与影响。
一、满族民间叙事创作与传承的自然生态背景
口头叙事作为一种文艺习俗,遍及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群体, 延伸于从古至今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之中。有考古发现证实,口头叙事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对远古人类来说,口头叙事不仅是娱乐的需求,更是他们驱逐睡魔,随时提防野兽袭击的有效手段。①可以说,口头叙事在发生伊始,即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存适应密切关联。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严酷的生存环境,艰辛、繁重的生产劳动,使得人们分外渴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劳作后身心的放松,尤其对于传统社会中大多数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各民族民众来说,口头叙事在其生存劳作中的调剂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消除疲劳、调适情绪的主要娱乐活动。由于“闲暇生活”受制于劳动的事实,因而我国各民族的口头叙事在展开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无不带有鲜明的区域生态特点。
以满族的口头叙事来看,在叙事文本的创作与传承方面,都明显带有满族世居的我国东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特点。满族是在素有“白山黑水”之称的我国东北地区崛起的一个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满族民众一直生活在被人称为“绝域”的白山黑水,世代以渔猎、畜牧和农耕为生。我国东北地区属寒温带气候,吉林北部和黑龙江省属于高寒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无霜期短、冬季漫长,一年中冬季长达半年之久。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满族民众创作与传承的口头叙事作品,不仅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满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折射着满族民众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的许多独特认识与切身感悟。从满族三老人故事家讲述的300 余则故事来看,各种接近原始的、古老的生态意识与生态观念,在满族口头叙事中,都有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同时,对于与“绝域”生态环境抗争的满族生存历史,也有近乎全景式的展演。
与关内其他区域相比较,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历史较为晚近。直到20世纪初, 东北地区广袤的乡村多数还处于空旷和闭塞的状态,满目荒凉和贫穷。在满族三老人故事家生活的辽东偏僻山乡,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某些方面,甚至还停留在文明前的状态。在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各种原始性的文化因素也异常活跃。三位满族老人讲述的许多故事,都向我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如1914年出生于辽东岫岩县城西北的满族李氏族居地李家堡子的李成明,她讲述的地方风物传说《哭儿石》,是这样开头的:
在我出生的李家堡子,不远处是哈达碑,那儿有个背阴砬子。 小的时候听人说早先年砬子里有很多金银财宝。有一年从南方来了一个探宝人,见这砬子就舍不得走了。他一边左转右转地围着看,一边暗自称赞:宝山,宝山!那时候人口不像现在这样多,要是来个生人,就像一阵风似的,不一会儿工夫十里八村都传遍了。②
故事家的这段开篇语,给我们两点提示:其一,在故事家的童年时代,也即20 世纪初,辽东山乡的生存环境还是十分空旷、荒凉的,乃至一个村里来个生人,很快就会惊动上下连屯、十里八村;其二,故事家生活的村落由于地处偏远,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村民基本处于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中,人们对栖居地周边的山水等自然景物普遍怀有一种虔诚的神秘感,寄托着许多荒诞的幻梦。从三老人讲述的300余则故事来看,情节大都取材于满族传统的狩猎、农耕生活,带有切近现实生活的特点。但在叙事情节的推演上,这些作品又多表现为借助某种“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情节多是以变形、禁忌、魔术、感应、咒语、灵魂不死等古老观念为基础构建的。可以说,满族口头叙事作品的内容,是在一种人类与自然的多维度对话中建构的,抒发和表达的是满族民众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与愿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上一篇: [马知遥]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下一篇: [谭亚洲 韦秋桐]论毛南族的唱师文学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