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帆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以辽东地区的满族民间文化来看,辽东满族主要是清代实行屯垦戍边时从吉林、黑龙江两地调拨来的“八旗”兵民,他们定居的辽东地区处于长白山支脉上。历史上,辽东山区人烟稀少,山林草莽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厚,这为迁徙此地的满族民众从事传统的渔猎生产以及农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犹如一柄双刃剑,山林的密布阻隔,也造成满族居处地的极端闭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束缚了族群的发展。辽东满族在此地已定居十几代人,区域性小生境既维系着族群民众的生计,也给他们精神上带来许多困惑,使得他们对滋养生命的这方水土怀有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如在辽东的满族山乡,有关山门、石岭怎样才能打开,山里人怎样才能走出山外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有多种讲述文本。这些文本都以一种无形的张力述说着山区民众在生存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人生思考。仅以佟凤乙讲述的辽东风物传说《桂花岭》为例,讲述者在开篇便这样描述:
岫岩城南九十里,有个桂花岭。桂花岭下有个沟筒子,沟两旁的山叫石门山。 沟口两边的悬崖脸对脸儿,就像两扇大石门。这石门只有一挂大车那么宽,是沟里的山民进沟出沟的唯一通道。收集的山货野果,要从这里送出去;需要的布匹、粮食、食盐,要从这里运进来……不知哪一年,沟筒子两旁的石砬子忽然长了起来,越长越快。山民们十分惊慌。因为一旦长到把石门堵死,山民们就要被饿死、冻死,被狼虫虎豹吃掉,埋葬在深山老林里面。山民们都很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人说驴马粪的烟能熏得山石不长,可不管怎么熏,山石还是长……⑧
不难看出,这则传说是在隐喻地表达满族民众在封闭的地理生境中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以及他们渴望打破封闭,实现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当然,在满族民间叙事中,更多的作品是以一种“恋乡情结”来表述乡土民众的生态哲学的。在三老人故事家的故事中,许多情节都与叙事者家乡的山水风物有关联,叙事者将许多故事原有设置的模糊空间,都转换成了实在的现实生活空间。或者将原本素朴的家园山水景观,赋予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叙事中进行一种艺术性地提升。如《三放人花》、《柳树讷讷》、《桦树姑娘》、《胡大哥》、《包海尼雅和梅花鹿姑娘》等文本,讲述的是人类如何对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或其它异类给予了怜惜、关爱和救助,因而获得了回报的故事。众所周知,这类故事多属世界性的童话类型,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流布中,童话主人公的行为空间都是模糊的和不固定的。但在满族民间叙事中,讲述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故事主人公的行为空间进行了固定化处理,将情节统统设置在辽东山区,使这类童话平添了许多传说的味道,教化的功能也有了具体的指向,从而大大增强了这类叙事的可信性与说服力。显然,满族民间叙事者是对这类童话文本进行了某种重构,将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命运与他们栖息、生存的辽东区域生态环境直接联系了起来,意在通过这种更能调动听众的情节与场景,有效地昭示他们抱守的生态哲学,向世人发出保护环境的生存警示:对于依靠自然资源为生的人类来说,破坏了自己的生存家园,就意味着自掘坟墓!从满族民间叙事对文本的这种处理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我国传统文化所倡行的“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相生相谐等生态哲学对满族民众思想的浸润,感受到满族民众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
弗莱认为:“作家的叙述乃是他的线性运动,它的寓意才是作品形式完成后的整体。”⑨满族民间叙事以独特的生态意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类生命意识进行了艺术展现与诗化歌颂,作品的指涉意义是丰富的。虽然这些叙事作品的情节是虚构的,叙事的手段是传统的,但是,此中隐含的某些精神指向却是现代的,是充满理性的,体现着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思考,以及人类对“彼岸”的精神追求。尽管一些作品中闪现的生态认知与思维是浪漫与幻想的,甚至是很幼稚的,但是仅就这些叙事作品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这一思考来看,便极具现实意义,包含着古朴而又清新的人生哲理。
以上,我们对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因篇幅所限,许多思考还远远未及展开。世界上不同民族对各自所处自然环境的文化认知,对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文化经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类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赖于具体的自然环境与条件。前工业社会里,世界上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口头叙事的形式传播和传承的。在我国,口头叙事活动至今仍在许多民族民间存在着,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站在民间文艺学研究的“现在时”立场,在对民间口头叙事的深入研究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结合文本存活的背景环境,对区域性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进行理性审视,廓清自然环境对不同族群的口头叙事创作与传承的种种制约与影响。唯有如此,才能从文化的根部形态来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精神产品之间的深刻关联。
注释:
①[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23页,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②《满族三老人故事集》,第75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③同上,第589页。
④同上,第7页。
⑤同上,第53页。
⑥同上,第9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⑦[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18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9月版。
⑧同2,第437页。
⑨吴持哲编《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第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01期,第78~8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马知遥]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下一篇: [谭亚洲 韦秋桐]论毛南族的唱师文学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