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杜建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轨迹及转化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后,民间祭祀活动以及在四川乡间随处可见的端公庆坛(亦称跳坛)由于其明显具有的违反科学、愚弄百姓的内涵而被禁绝,与之互为生存的形形色色的傩戏、阳戏、愿戏、师道戏、秧苗戏等,也随之退出了人民群众生活及生产活动领域。作为傩戏类的戏剧表演者——端公,绝大多数公开销毁了自己祖传的法事器具,改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空前解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等曾长期融汇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对国民的观念意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广袤的乡村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生存土壤。因此,当思想禁锢被解除之后,首先在学术界、戏剧界,对于祭祀戏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傩戏、傩舞、目连戏等很快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举行过多次国际性的规模大小不等、形式丰富多样的研究演出。那些由耄耋老人恢复表演的傩戏、傩舞,首先作为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形态被录音、录像保存下来。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傩戏、傩舞的表演不再受到限制,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祭祀性戏剧目连戏,更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戏曲团体竞相改编上演的剧目。就在20世纪末的成都市,新编演出的目连戏就有《刘氏四娘》、《目连之母》等4出大幕戏。
应当看到,中国社会近20年来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宁静的农耕生活方式正在被瓦解。初中、高中毕业便进城务工,已成为新一代农村青年的生活模式。他们大多不愿靠继承祖传的技艺维持生计,民间的端公、木偶班没有继承人已是普遍现象。上世纪80年代被抢救记录的一批傩戏表演,颇具代表性的如阆中市杜南楼的班子,至今没有新的传人。现代传媒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传统的傩戏、祭祀戏剧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戏剧与祭祀活动分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就是一些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傩仪、傩舞,其社会功能与性质、生存方式与表现形式,诸方面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嬗变。这种嬗变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两个转化:从祭祀性向展示性转化,从祭祀神灵向娱乐看客转化。
建国前在川北地区广为流行的傩、坛、灯一体化仪式及表演,是四川傩坛戏的一种典型形态,法事活动与灯戏演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渗透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现在,川北灯戏已从傩、坛仪式中分离出来,民间法事中的戏剧成分大为弱化。
川剧中具有祭祀功能的目连戏、东窗戏等,其祭祀功能已不复存在,通常是作为纯粹的戏剧剧目来演出。
四川的木偶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在社会属性上具有等同川剧的功能,既可以用川剧声腔、剧目进行营业性演出,也可以“搬目连”、“搬东窗”,演秧苗戏等,承担祭祀戏剧的职能。当今四川的木偶表演,祭祀功能已完全丧失,演化为以演歌舞、特技、儿童剧为主的一种艺术样式。
传统的傩戏演出形式当今也极为罕见,绝大多数傩戏表演已脱离了祭祀仪式,演化为民俗活动、旅游节目中的舞蹈节目或民俗展示。如2005年春举行的阆中民俗艺术节,吸收傩戏的一些身段步伐改编为傩舞,在节目表演中加入一些蚕丝公婆、鸡脚神、无常的表演式口,成为综合节目中的一个舞蹈节目。在民族地区,如羌族的祭祀活动和释比戏,近年来作为旅游项目逐渐恢复,增加了当地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但作为一个旅游文化节目,其祭祀性已为展示性所代替。
三、对傩文化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建议
其一,我国的傩文化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一门内涵古老的新兴学科,20多年来迅速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性、记述性成果。一些省份还依照《中国戏曲志》的编撰体例出版了如《四川傩戏志》一类的志书,成果十分丰富,并为今后傩文化学科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资料发掘与成书时间的相对集中,难免在资料整理、认定、梳理、分类方面有所疏漏,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相对薄弱。按照一门历史文化学科构建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现有傩文化研究呈现出枝叶繁茂、主干不齐的状况,尚待改进和加强。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名词术语应给予准确、科学的解释和界定。
其二,在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营造特色旅游、发展地方经济的新形势下,四川的乡村中,形形色色的民间巫傩活动又有所抬头,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看地脉、观花走阴、画符卖药等骗取钱财、危害百姓的现象时有所见。如何划分传统文化与迷信活动的界线,如何准确界定傩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而避免其负面影响,学术界应给予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舆论宣传,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的文化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其三,傩戏、傩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我们在重视对其传统文本、器具、音乐、科仪等予以记载研究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形式和内容、性质与功能、生存与传承的嬗变。应结合我国国情,强调对傩戏、傩文化现时态的研究。就傩文化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而言,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编撰针对人民大众的深入浅出的科普式通俗读物,以消除社会民众对傩戏、傩文化的片面理解,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乡村中见惯不惊的巫傩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地方政府和民众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有利于傩文化学科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篇: [陈廷亮/姚赛红]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 [陈华文]试论文身图式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