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杜建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关键词] 傩戏;祭祀戏剧;现代演进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6-0036-03
2004年,我承担了文化部科技软科学项目“巴蜀民间戏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一年来,在对四川民间戏剧(包括川剧、灯戏、木偶、皮影戏、曲剧、谐剧)的调查过程中,也对当今四川的傩戏以及川剧、灯戏、木偶戏中具有祭祀功能的演出活动情况进行了考察。本文仅希望通过对部分四川傩戏生存现状的调查分析,从某些方面为中国傩文化研究提供一些话题。
一、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类型及存在方式
傩祭、傩仪以及伴随产生的傩舞、傩戏,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其中,比较而言,傩戏的出现较晚,但发展得较为丰富多姿。祭祀戏剧如目连戏、东窗戏等,则是以剧目形态而非剧种形态存在的,与傩戏在性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其存在方式却有很大区别。生存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等,则更多具有宗教戏剧的性质,不能等同于汉民族地区民间的傩戏。巴蜀傩戏及祭祀戏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傩坛戏(民间又称傩愿戏、愿戏),它主要是作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程序出现,具有戏剧性的表演。它以祭祀活动为存在前提,并作为祭祀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川北地区广泛存在的傩坛戏为例,如规模较大的南部县杜南楼端公班设坛做法事时,作为祭祀程序中的天上三十二戏,地下三十二戏(请32位神灵降临主家),就属于较为标准的傩戏。与之性质、内容、表演形式、存在方式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广元的射箭提阳戏、梓潼阳戏等。川东、川西、川南地区名目繁多的师道戏、端公戏、阳戏等,也属于同一类型。
四川的傩坛戏自民国以来已基本退出了大中城市,祖传家班散存于广袤的乡村民间,每一个班子基本上固定活动于一个地区。故民间习惯上以县、乡名称来称呼××阳戏、××班子,如射箭提阳戏即广元县射箭乡的一个端公班子演出的阳戏,梓潼阳戏即梓潼县端公班子演出的阳戏(愿戏)。由于这些端公班子长期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活动,数百年间受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其法事活动在内容、程序、方法、形式上都具有了一些地方性的特点风格。川剧于清代乾、嘉年间兴起后,傩坛法事活动中的傩戏在原有的端公调、民间小调基础上,又吸收了川剧的音乐及一些剧目,由于各地端公班所吸取戏曲音乐和剧目各不相同,便导致了各地端公班所唱曲调的差异。比如南部是灯戏的故乡,杜南楼班子所唱曲调多为地方灯调,梓潼县马鸣乡的阳戏班地处川陕交通要道,所唱曲调则吸收了一些川剧弹戏音乐。
二是一些川剧、灯戏剧目或民间传说故事,被改头换面吸收到祭祀活动中,并固定表达一些与祭祀活动宗旨相通的内容,日久天长便成为祭祀活动中的基本剧目。这类剧目并非严格意义的傩戏,如已纳入《四川傩戏志·剧目》的《安安送米》、《朝桥拜塔》、《血湖报冤》、《游十殿》、《孟姜女》、《岳母刺字》、《姜子牙下山》、《战岐山》等,主要以彰表忠孝节义、宣扬因果报应为主旨,在川剧等许多剧种中都可以单独演出,并非出自祭祀活动。也有一些灯戏剧目如《皮金滚灯》、《裁缝偷布》、《拜新年》等,谈不上任何宗教意义,其主要功能在于调笑娱乐。
三是祭祀戏剧,以目连戏、东窗戏为代表。大家都知道,目连戏来源于佛教经文故事,搬目连的目的在于超度亡灵、驱逐鬼祟、祓除不祥、保佑地方平安。搬演目连戏一定有灵官镇台、放五猖、捉寒林、打叉驱鬼等祭祀仪式的表演。搬东窗则是为了求雨,其中一定有捉旱魃的仪式表演,因而它也可以归入祭祀戏剧的范畴。但是,目连戏、东窗戏本身都有以说唱文本、演义小说为基础的完整故事,即便不依附于祭祀活动,本身也具备了完整的戏剧性,可以独立演出。即便在作为祭祀戏剧演出时,其呈现方式也不同于傩戏。傩祭活动一般规模较小,大多数由单家独户举办,田间地头、堂屋街沿都可以举行请神还愿的傩坛活动。而目连戏、东窗戏则规模宏大,往往是以场镇为单位举行活动,均由地方头面人物出面操办,表达的是一种民众集体诉求,而非一家一户的个体意愿。
四是民族地区的宗教性仪式剧。民族戏剧生存状况较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以四川的藏戏为例,其产生于政教合一的社会背景下,故传统藏戏的演出皆由寺庙举办,并在一个固定时间、固定场所举行,其剧目内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取材于佛经故事,二是歌颂民族英雄,三是演义民间传说。当然,这里说的是传统藏戏。
羌族的释比戏流传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县。释比是羌族的巫师,俗称“羌端公”。他们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戏称释比戏。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目前仅存于四川境内上述各县。羌人的宗教祭祀活动由释比主持,他们既主持规模盛大的集体祭天、祭神、还愿之类的法事,也深入民间一家一户主持驱邪祛魔、丧葬婚嫁的活动。释比戏分上坛(讲述民族神灵、先贤、英雄)、中坛(讲述人世间故事)、下坛(表演鬼事)三个部分,集祭神娱人于一体。显而易见,释比戏与汉族的端公戏有相互交融的部分,这是长期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篇: [陈廷亮/姚赛红]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 [陈华文]试论文身图式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