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在《视点》节目中相会了,我是××。 大家好,我是××。哎,××,这两天恐怕天天泡在电视机旁看奥运会比赛呢吧? 是啊,对咱们中国人来说,这届奥运会出人意料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不过赛场本来就风云变幻。这届奥运会也让我对雅典增加了不少了解,举办奥运会就是这样,每届奥运会都会让人们对举办城市的文化等有全新的了解。 没错。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2008年就要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了,现在全中国都知道北京的人文奥运。我们都知道,北京和雅典一样,同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象故宫、长城这样举世闻名的人类遗产,还蕴涵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保护北京的民俗文化并使它适应新的时代。
节目开始,本台实习记者苏林带您一起走进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天桥民俗文化社;接下来,北京民俗专家王作楫将谈到北京民俗文化的渊源和现代演进。 “边走边说” 记者:听众朋友,“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曾经是天桥文化百年历史的真实写照,前不久,为了发掘、保护、抢救有价值的天桥文化遗产,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天桥民俗文化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到了天桥街道办事处,请专门负责这一项目的赵先生给我们聊聊这件事。
赵先生:根据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北京市的宣武区、门头沟区被定为北京市两个民俗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区、县,天桥作为过去(北京)老天桥民俗文化有影响力的一个地域,我们街道对此很重视,我们首先成立了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委员会,成员包括天桥的老艺人、作家、宣武区搞民俗文化的专家,三部分人。开发、继承、搜寻老艺人、项目资料、照片等,这是一个方面。同时,成立一些社团组织,叫做文艺团队也好,比如说民俗文化社,在这之下,又组建了天桥民俗艺术团,社区中幡表演队、空竹队、拉洋片、鼓曲演唱、曲艺相声,过去这都属于天桥民俗文化精髓的东西。 记者:听众朋友,在我和赵兴力先生的身边,分别坐着天桥民俗文化社的王丽云女士和王福禄先生,他们分别是空竹老艺人和中幡摔跤艺人,下面我们就请他们给我们谈谈他们自己的绝活。王丽云女士,少年的时候就从事空竹吗? 王丽云:对,十五六岁的时候吧,开始跟着老师学艺。一直扔了有四十多年,在大街上都看,尽是抖空竹的,又把我的心情勾起来了。 记者:那,您现在又把您少年时的技艺拾起来了,开始抖空竹,那您现在有没有正式定的传人? 王丽云:我的儿子和女儿,我的女儿是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演员,在第四届法国杂技日抖空竹拿了金奖,为祖国争了光。 记者:王福禄先生,您好!您今年有多大年纪? 王福禄:我今年60岁。 记者:看不出来,我一进门,还以为您只有四十出头呢。 王福禄:这跟自己的爱好体育,锻炼身体有关系。 记者:先跟听众朋友介绍一下你自己好吗? 王福禄:我家住天桥,自己生长在天桥,从小喜爱摔跤运动,所以又跟我们师兄弟重拾中幡的运动,中幡、摔跤是两个项目,但过去老的艺人都是这么练下来的,凡是会中幡的都会摔跤,会摔跤的都会中幡,我们这个队伍力量比较雄厚,曾经92年、94年两次去法国表演,2002年又去过韩国。 记者:您现在都60岁了,还从事摔交运动吗? 王福禄:对,还从事摔交运动,现在也教了好多徒弟,最小的有两个小学生,一个十岁、一个十一岁,表演的已经不错了。 记者:像咱们中幡、摔跤有创新吗? 王福禄:有,咱们天桥老艺人的基础上,比以前的动作增多了,难度也增大了。 记者:会影响以前传统的固有的风格吗? 王福禄:没有,不会,基本上在老艺人的绝活上,难度加大了,基本不变。 好,感谢苏林的采访。天桥民俗文化社的成立,意味着象“双风贯耳”、“钉板开石”、“五花飞石”等等这些濒临失传、价值珍贵的北京“老天桥”民俗文化绝技,将重返天桥。 正象赵先生所说,天桥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一部分。中国文化部在去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一工程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字。另外还有传统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 其实,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所列出的保护对象,大部分在北京的民俗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在北京城商业繁华、高楼林立的朝阳门外大街神路街,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庙,那就是至今保存完整的东岳庙。 东岳庙始建于元代,自创建之初,这里就香火鼎盛,经久不衰,几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凝聚老北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1997年,北京民俗博物馆在东岳庙正式成立。 民俗博物馆成立以来,举办了众多的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展,展出的近三百件珍贵文物,从居住、饮食、服饰、市井、娱乐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再现了1902年以前北京人的生活风尚和习俗。这样大规模地反映一百年以前北京人生活的专题展览,新中国建立以来,还是第一次。 北京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又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那么它的历史渊源如何?目前在北京还能不能找到一处典型的、可以集中地、全面地体现老北京民俗特点的文化区域呢?北京民俗专家王作楫等一批学者经多年考证,把目光锁定在北京门头沟的妙峰山地区,稍后一起来听一下。 “CRI连线” 主持人:王先生,首先感谢您能接受国际台《视点》栏目的专访。 王先生:好,谢谢。 主持人:您能不能简单谈谈北京民俗文化的特点? 王先生:北京的民俗文化最大特点是,具有全人类的共同特性,具有四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传承性也是一大特点,另外还有变异性,所以它包括很广,经济民俗、世俗、商俗、行业习俗,包括游艺民俗。游艺民俗就是老百性的文艺生活。妙峰山从明朝到现在,香客不断,因为它有游艺民俗,有民间花会的表演,每年他自己带着吃的、喝的,其宗旨就是钱粮自备,茶水不扰,分文不取,完全靠自己,到山顶进香,为老娘娘献艺,为游客、香客表演,无条件的,这种文化传播为民俗文化传播确实起作用,大家不花钱,就可以看到,如果谁往地下放钱了,这个会今后就永远不能表演了,叫落了地了,卖了艺了。他们是不卖艺的,就是献给大家的、献给神佛、香客,过去妙峰山这种地方传承是北京综合性的代表,比如他四股香道,这四股香道上有上百座茶棚,就是您今年去妙峰山,您可以不带吃不带喝,这种民俗是非常难得的,您渴了,有清茶圣会给您施茶,您饿了,有粥茶老会给您舍粥,馒头老会给您舍馒头,咸菜老会给您咸菜,圆豆圣会给您舍香椿豆,您连吃带喝带带都有了,就是到今年,据我调查,今年光舍馒头就舍了一万零五百斤,来源都是香客、香会献的,不是妙峰山管理处、政府出的,这是门头沟民俗一大特色。 主持人:正像您所说的北京民俗文化,据考证在妙峰山,从小也听老人讲,天桥的杂耍、曲艺,这些与妙峰山在渊源上有没有关系呢? 王先生:有,这是城乡一种民俗文化的交流、交融,因为妙峰山在城里有很多,唱的莲花落、十步弦,到那儿去演就改了一个名称,叫天庭会,实际上全是天桥这一套,天桥的曲艺在此都能显现,天子脚下的民俗文化与郊区的,是相互交融,互相流通,互相提高,所以民俗里有官俗和民俗之分。 主持人:实际上,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当中,民俗文化和官方文化始终处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中。 王先生:所以您说的对就对在这儿,不是单纯的抢救,过去的这些都要兼顾了,我最近开了俩次学术研讨会,一次是在妙峰山,主题是“打造妙峰山文化品牌,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打开旅游市场,富一方百姓”。 主持人:您一说到旅游让我想到,包括北京的民俗文化,它有一个历史背景,若脱离开此背景,受到现代旅游业的冲击、影响,原来的味道会不会丧失殆尽? 王先生:讲的太对了,我们考察了京郊的所谓民俗旅游,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不能称为民俗旅游。 主持人:那如何将具有广泛基础和深厚文化背景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保留下来呢?这也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一个课题。 王先生:对。 主持人:以前我也和冯骥材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贵州的苗寨,保留了很好的原生态的文化形态。他当时就担心受到现代旅游业的冲击以后,会破坏原生态的民俗结构,一些苗族姑娘在表演的时候会说到一些港台话,穿着打扮也都不是苗族味道了,在门头沟妙峰山民俗文化范畴中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 王先生:妙峰山还好,都是民族服装,而且献艺、做好事有一个非常严格的仪式,要跪拜、叫香、朝顶、起驾、参驾、回香、祭塔、拜碑,过程一样都不缺,还要号佛,但偶尔在表演的伴奏当中出现一些现代的曲调,民俗文化完全保留原汁原味已经好似不可能的事了,不管什么习俗,但有的健康的民俗是可以保留的。比如婚俗,过去传统的仪式中,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是绝对现在应该传承下来的。理由是,过去没有婚姻登记处,天为证、地为媒。今天人仍是生在天与地之间,应该感谢一下天和地,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不论社会性质,人肯定都会有父母所养,脱离原来的家庭,应该报答父母对你的生育、养育的两恩,报答前鞠躬,甚至磕头。夫妻对拜,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男女没有平等过,只有在这一天、一刻、一头上平等了,相敬如宾。而且我更认为这种民俗信仰、活动更有利于当今的安定团结。 主持人: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也是和外界的交流多了,北京这么有文化积淀的古都,在2008年要迎来奥运会,我们现在都在提倡人文奥运,您怎么理解此“人文”二字。 王先生:就是,不是给全世界有高科技的北京,而是给全世界有新鲜感的北京,这种新鲜感是用民俗文化,是有点土、有点俗,但只有大土才能大洋、只有大俗才能大雅,不是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吗,应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理解。 主持人:对,包括西方文艺复兴也是如此,但丁的《神曲》就是用意大利的方言写的,但最终却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在××和王先生的对话中,我们听出王先生有一种观点,认为有的传统民俗习惯非但不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反而还给予它一种亲和力和民族心理的认同感。 民俗文化遗产不仅要抢救和保护,同时也要求变和发展,这也许就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人要向世界展现的东西。好,感谢收听本期《视点》,我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再会。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2004年8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袁学俊]向耿村要什么:冀中民间文化生态
下一篇: 以歌养心的岩洞盲人歌师:萨云姣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