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马知遥 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要: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目前出版的非遗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其编著者涵盖了政府、学者和民众。通过对非遗著作的梳理,可以描述出十几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和研究的历程:非遗保护由“申遗热”向“重申报,更重保护”转变,非遗研究由对基本概念的厘清到试图创建一门新的学科。从目前出版的非遗著作数量和质量来看,中国非遗的保护实践和学术研究在短时期内走向了国际前列,但很多学者也指出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非遗后”时代背景下,对非遗著作进行梳理,既是对前一阶段的总结,也为今后非遗保护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著作;研究述评
从2001年中国昆曲进入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至今已经有18个年头,在这期间中国非遗研究和保护成果十分丰富,经过全国范围的非遗普查和非遗申报,基本上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形成了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在内的众多资料,目前各级政府设立的非遗保护单位基本建立了涵盖本区域内非遗项目的数据库。出版的非遗书籍更是数以万计,2014年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公开发表过一个统计数据,截止当时已出版的非遗书籍达15800余种。笔者通过“读秀”网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搜索到的高关联度非遗书目有5400多个。根据图书的内容可以分为学术和非学术两大类,学术类书籍主要涉及的内容有:非遗理论研究、非遗保护和利用研究、具体非遗项目研究、传承人研究、非遗学术论集等。非学术类书籍主要是各级非遗保护部门以图文形式出版的介绍本区内非遗及其保护状况的成果,从文化部到地市,几乎每一级非遗保护部门都出版了介绍本地区非遗保护成果的著作。
本文主要以已出版的非遗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包括学术论文集和各级非遗保护部门自行刊印的内部资料。2011年,学界提出了“非遗后时代”(冯骥才)和“后申遗时代”(高小康),全国性的非遗普查已经基本完成,但对非遗的学术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总结和反思过去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新视点。因此,对目前已出版的非遗著作进行梳理和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非遗保护成果类著作研究
非学术类的非遗著作内容以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为主。在这类著作中,又分为地方性非遗普查成果展示、科普性非遗介绍、个人或政府的工作总结等。其呈现的特点:一是这些著作多数是地方性非遗申报资料的汇编,作为基础资料存档具有很强的再研究价值;二是著作多以本地区非遗保护成果研究为主,科普性和通俗性强;三是多数著作图文并茂,但因书价过高很难在普通民众中推广;四是著作中所涉及的项目涵盖广,是一种梗概式的介绍性读物。
非遗保护成果类著作的大量出版正是近几年政府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体现。作为非遗保护主体的各级非遗保护部门通过对本区域内的非遗项目立档式描述,无形中推动非遗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也为从事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基础性材料。
(一)非遗普查成果展示
2003年以来,中国实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多数省市将进入名录的非遗项目结集出版。2005年出版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应当是最早介绍非遗的丛书,选取了进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古琴、昆曲和其他具有丰富价值的非遗项目编辑成《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等8本书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以简短、精炼文字配图的形式刊载了各省市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形成本书的资料全部由各级申报单位直接提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也是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材料基础上整理的图文并茂的普查成果集结,全面系统介绍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全部项目,文字简洁、图片精美。作为省级非遗保护部门也纷纷参照国家级非遗图典形式出版了本地区的非遗名录图典,如《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部分省级非遗名录图典不仅具有文献性、资料性还体现出学术性。有些市非遗保护部门也出版了市级非遗名录图典非遗如《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08》《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马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千年遗韵: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这些地级市非遗名录图典,内容丰富灵活,地域特色更加明显。
以地图、图表、图片形式展示本地区非遗项目,使非遗普查成果更加直观和科学地展示于众。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图集》以山东省17个设区市为独立篇章,将每个市拥有的县级以上非遗名录按照地理空间分布位置制作成直观的地图,再结合文字综述、图片和表格全面反映山东省所有进入名录中的非遗项目的相关情况。《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集》以所有县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分布为重要内容,详尽记载了山西省非遗孕育背景、概况、传承和发展、保护与利用等情况,展示出山西省非遗保护和申报的成果。这类以地图集形式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创新,各省市以县级非遗保护单位为起点,将本地域内拥有的非遗分布、密度和类别直观展示,也展现了非遗保护基本情况。
市级非遗保护部门基本上都出版了非遗著作,如潍坊非遗保护中心出版的《守望精神家园: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辑》《古风遗韵: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辑》《潍水流觞: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辑》,其他地级市非遗保护中心出版的著作有《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部分县级非遗保护中心将本辖区内非遗保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如《寿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县《非遗流韵》,《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形式出版的非遗保护成果展示著作也丰富多样。有的选取部分最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编辑成册,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晋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也有非遗保护部门出版系列类非遗丛书,如《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等。
(二)科普性非遗著作
科普性非遗著作主要是指非遗保护部门或社会团体出版的具有解读性、科学性和通俗性的非遗著作。由学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共同参与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是最早出版的综合性非遗通识性读本,这本书的问世充分体现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学者为主脑”的非遗保护工作思路,全书以非遗保护的源流为开篇,结合经典的保护个案,通俗地说明了为什么要保护非遗和如何保护非遗这两大问题,阅读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则是以非遗保护工作者为阅读对象而完成的非遗著作,作者苑利、顾军站在学者的角度以问答的形式,以求消除非遗保护工作的各种疑问。还有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非遗科普读本,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生读本》是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图典》挑选120项适合青少年的非遗,以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字配图片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非遗,鼓励青少年参与到非遗保护中,以期望培养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非遗保护的自觉性,类似的书籍还有《中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简明知识读本》等。
部分非遗科普类著作不仅具可读性和通俗性,同时还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介绍安徽最有代表性非遗的著作,目前已出版了皖北卷和皖中卷。《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用以图释文方式分册介绍了包括祭孔大典、蓝关戏、中国剪纸、吕剧在内的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兼具通俗性和资料性。也有从多个角度介绍一个非遗项目的著作,如淄博市沂源县组织出版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丛书就是借助学术力量挖掘整理地方非遗资源的尝试。其他著作有《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品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立足于世界介绍本国或他国的非遗项目著作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三)非遗保护工作总结
非遗保护工作的总结是以政府的视角或委托学者对非遗保护情况的汇报,常常以发展报告或研究报告形式呈现,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是由中山大学的学者发起的对前十年非遗保护工作的总结,以此为开始延续至今,每年他们都对前一年度全国非遗事项进行总结,形成专题报告。部分省市也完成了本区域的非遗保护和研究报告,如《2009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体现出很强的史料性、研究性和专业性,这一著作的出版既是对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全面展示了北京各县区的非遗保护成果。其他省份出版的类似著作还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2012》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2013)》,前者集结了众多非遗学者的力量,以新疆地区为研究范围总结了新疆地区在非遗的理论、非遗个案研究和基层非遗保护等内容,展示出新疆非遗保护实践和研究现状。后者则站立在河南省十年非遗保护成果之上,针对本省非遗保护的实例,总结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困局:非遗消失速度加快、基层非遗保护机构“挂靠”多、专业非遗人员缺失、专项保护经费不足、基层非遗保护设施建设不足等。也有从民族文化、区域研究等角度总结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果,如《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对2006-2014年间国家发布的四批非遗名录和非遗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出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存在着“单一型和复合型项目共存”“多个民族共享一项非遗”的特点。《云南省乌蒙山系散杂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共分为“总体研究报告”“专项调研报告”“非遗项目综合整理”“参考文献”“附录”五部分,总结了近年来本区内少数民族非遗的生态特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等,提出“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的观点。
个人或团体的非遗保护总结以冯骥才的著作最为鲜明,冯骥才是一位“走出书屋”的知识分子,十分重视非遗田野调查,他的非遗保护实践通过记述性散文总结非遗保护工作,成为反思和启发人们行动的知识分子,他的文章具有学术性和散文性,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如《武强年画抢救纪实》,以对文化遗产抢救性纪实写作,试图引起人们对自己身边正在消逝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痛感,用一种呼吁的口吻唤醒民众保护非遗的文化自觉。《豫北古画乡发现记》,通过记录新发现的年画产地滑县,引导民众在民间美术类非遗保护中应树立起的观念和方法。《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以文化档案的方式记录非遗保护工作,总结非遗保护思想。在其它的著作如《灵魂不能下跪》《民间灵气》《乡土精神》《年画手记》《年画行动》等中,结合者非遗保护前沿理论提出“文化遗产日”“文化不能产业化”“非遗后时代”“传统村落是另一种文化遗产”等观点。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也有从事非遗保护的工作者从工作实践中总结非遗保护的经验,如在浙江省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王淼完成的《把根留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列思考》既是他十几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文稿汇集,也是中国从事具体非遗保护工作的缩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