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立耘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可以推定,在原始性史诗的产生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史诗古老的形态主要是用于神圣性的场合,用以人神沟通并强调氏族的神圣的起源。其时,史诗的展演具有神秘性、仪式性和具社会功能的巫术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史诗不断增加民族自然发展的历史内容,并逐步由娱神变为娱人,由神的祭典变为人的节日,从而在祭坛、歌场两种不同的场所展演,同时在圣与俗两种空间存在,导致原始史诗的复合性质,有的部分庄严肃穆,有的部分则调侃诙谐,有的轻松活泼,有的禁忌分明,有的具有娱乐性,有的则具有功利性,内容有交叉但使用界限分明,而远古的记忆却永不湮灭。
二、史诗表达与诗歌传统
史诗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定性,这里,规定性指内容的结构化、情节的程式化、描述方式的模式化以及功能的特定化。遵循这种规范性不仅是歌手个人的资质、视野、才能的表现,也是历史、文化、群体等各方面积累的体现,进一步而言,还应包括听众的思维及表达方式的相互作用。
诗性思维是指思维习惯和致思趋向,是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也是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内核之所在。诗性思维凝固在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在认识事物、观照事物、表达情感和审美感受时的思维定势,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彝族是充满诗性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和天赋的诗性思维。在1905年出版的《在极西中国的二年》中,法国人里吉恩德尔(A.F.Legendra)描述了彝族歌谣纯粹而天成的魅力:foulin(即富宁)的罗罗“男女牧羊人一边牧羊一边用歌相互呼应。他们用高亢而又柔和的旋律把他们天真烂漫的牧歌投响在山谷之间。在这幽谷的寂静、伟大的自然的寂静中,倾听着他们从心底涌出的单纯的心魂的歌,我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愉悦。”19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维亚尔(Paul Vail)在云南彝区传教多年,精通彝语,学会了古彝文。其《罗罗人》中记载:他们每天都唱歌,特别是哀歌,他们歌唱所有的事物……青年女子尤其善于表现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的表露极为简单,用声音的抑扬、唏嘘、眼泪和泣涕,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有一样的叹息和泪水。彝族有着天然的艺术感觉与审美感受,彝族人常常通过盘歌来比赛歌手的智力、记忆力、知识和对传统的理解,称为“克智”,还喜爱比喻,爱征引谚语(尔比)。在思维方式上万物雌雄的二元思维,追根溯源的述源思维、次序化与层次化的思维方式较为突出。如“梅葛”中“相配”一节,万物都有雌雄,都要相配。而在“梅葛”盘歌演唱时,万物都有联系,都可追本溯源。
从马游来看,这里人人都有着很早的音乐启蒙,乐器、跳脚、各种仪式中的音乐与吟唱、不同阶段的“梅葛”成为歌、舞、乐一体的综合教育并伴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梅葛”无文字记录,靠口耳相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对此,马游流行的解释是:“马游的书被吃进肚子里,所以没有文字。书有十二本,但马游有梅葛十三本,比书还多一本。”从内容而言,“梅葛”以自然、社会为主题,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主要以事、物的由来为主题采用推原性的逻辑进行演绎,从而包罗万象,成为特殊的知识总汇。从表达程式上看,“梅葛”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嵌套式的微型结构,二是回溯交代的表述方式。在对唱“梅葛“时,可以从任何一个眼前的事物出发进行推衍:如A从哪里来,从B中来,B从哪里来,从C运来;C如何运来,用D运来,D从何处来?以嵌套的结构不断向前追溯。在叙事语言上,善用比喻、夸张、重复等手法铺陈,讲究节奏、韵律、音乐感,从而回环往复,层次分明,而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在马游,每天都有叫人眼睛一亮的语句,妥帖的比喻、机敏的对话、恰到好处的引用、联想丰富的诠释显示着智慧的火花。“儿童梅葛”、“青年梅葛”妙趣横生、环环相扣的问答方式,温婉细致、舒展自如的演绎方法,体现了其思维的敏捷和运思的巧妙。“老年梅葛”追本溯源娓娓道来,应对之时,心意相交;唱和之间,气息相通。梅葛的这些叙事特点正是彝族人民独特的思维定式、审美视角和表达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框架下,对事物的描述则有一定的自由度。马游的“梅葛匠”(歌手)曾对笔者说,唱“梅葛”像写文章一样,同样是一篇记叙文,要用好的词语,才有好的效果。马游人把比喻称作“配带”,用于承上启下,润色主题、加强韵律感和对仗的作用。彝语的比喻词搭配相当恰当,很生动,无法翻译。对此,马游人也用了几个不同的比喻来表达:如同走路,大方向不变,大路只一条,小路却无数,可以弯弯绕绕;如同绣花,花样只是一种,但配色和针法可变幻无穷;如同有一扇窗,窗口只一个,而窗帘可以变换随心。各唱各的比喻,就像有人走大路,有人走小路。在演唱过程中,演唱的时间越长,则配带越多,内容就越长,如同有一棵树干,需配上树枝树叶。配不好就不好听。现在的年轻人(唱梅葛)不认得(不懂其奥妙),只会枝枝干干地说(唱)。梅葛就像一棵树,树干有分叉,树枝有小分叉,小树枝上还有树叶。如同大口袋里有小口袋。问答时如果答不对,就像是走岔了路,对不下去。对于梅葛独特的嵌套式的微型结构,马游人也有自己的比喻:一环扣一环,像一盘链子,像流水过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拉巴次旦]浅谈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下一篇: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