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王宪昭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加强交流与协作推动队伍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我国非遗研究人才培养情况看,在短时间内迅速造就出一支与社会需求完全相适应的研究人才队伍是不现实的,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和狭隘浅薄的门户之见,加强交流和对话,才能真正实现研究人才队伍的发展。
多部门、多地区非遗专业人才资源的整合。非遗研究人才个体上要强调复合型,整体上则要打通传统学科之间的分野,努力实现多学科交叉。这种整合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就是通过多部门、多地区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研究人员自身的知识需求,解决研究人员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如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5月间,分别在重庆文理学院、云南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4个工作站,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不同部门和区域间的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非遗研究与培养部门自身人才资源的整合。与跨地区、跨部门研究合作相比,这种合作具有短平快和简单易行的特点。如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成立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该基地针对非遗学科涵盖面广的特点,整合了人文、美术、音乐和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人员,形成23人的研究群体,还兼容了省“五个一批”工程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学科力量,为进一步突出研究特色奠定了基础。
非遗高层次研究人才与地方性人才的合作。非遗保护和研究一般具有区域性,在以往通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非遗研究中某些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虽然在理论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对一些地区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的文化实践缺乏必要的积累;二是某些基层的非遗研究者虽然长期坚持田野考察,有着别人所不能替代的文化情感和资料储备,但他们在理论分析及推广方面往往缺乏高度,甚至没有对本土资源进行传播的能力,这就要求二者必须取长补短。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积极发挥本部门研究人才优势的基础上,首批聘任了30位民族民间艺术家作为该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将高层次的科研力量同民间草根创作传统相结合。从实践层面上看,这种学术型高层人才与地方性非遗人才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对学术成果的推介和学术品位的提高会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5月1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陈志勤]论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